文档介绍: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西医诊断学
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症状学
1、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组织损伤及坏死产物性发热(2)生物制剂或药物反应引起的发热(4)产热、散热异常(5)中枢性发热(6)致热类固醇性发热(7)其它:如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热型:■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3、牵涉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4、意识障碍的分级: ■轻度意识障碍包括意识模糊、嗜睡状态和朦胧状态。■中度意识障碍包括混浊状态或精神错乱状态、谵妄状态。■重度意识障碍包括昏睡状态或浅昏迷状态、昏迷状态、深昏迷状态和木僵状
态。
5、正常瞳孔直径在一般光线下约为3毫米,双侧对称,随光线直至第2肋间.
12、左右心界的组成: 心脏左界自第2肋间起,依次为第2肋间处相当于肺动脉段,第3肋间为左心耳,第4,,.
13、心脏听诊部位:二尖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肺动脉瓣区;三尖瓣区.&lt;位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隙的心脏听诊区为主动脉瓣区&gt;
14、蛙腹腹腔内有大量积液时,乎卧位时腹壁松弛,液体下沉于腹腔两侧,致腹部呈扁而宽状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腹水量多亦可见于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腹膜癌转移
15、颅神经分布及其核位置:■嗅神经, 传导嗅觉感受器在鼻粘膜;核位于大脑颞叶;■视神经, 传导视觉,感受器在视网膜;核位于大脑枕叶;■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共同支配眼球运动;其核分别位于中脑和脑桥;■三叉神经,传到感觉为主,头面部;其核位于脑桥■面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及舌前2/3的味觉;其核位于脑桥;■位听神经,感受器在内耳;其核在中枢颞叶;■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分布在舌后1/3和咽部,软腭和咽肌。迷走神经广泛分布于内脏;其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质支配.■副神经,分布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其核受大脑双侧脑神经支配■舌下神经
,分布于舌肌;其核只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一、血常规
血红蛋白:男:120~160g/l;女:110~150 g/l;新生儿:180~190 g/l。五、肾功能
(一)肾小球功能
1、血清尿素氮(BUN) -;意义:反映肾小球长:-。4、在以R波这主的导联中,ST段下
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二)右室肥大:1、QRS波群电压改变:RV1>,RV1+SV5>,RaVR>。2、QRS波群形态改变。3、心电轴右偏。4、QRS波群时间并不延长。5、V1或V3 R等右胸导联S-T段下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五、心梗:1、缺血型T波改变:两支对称的尖深倒置T波。2、损伤型ST段移位:S-T段抬高。3、坏死型Q波改变。六、心绞痛:1、典型: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2、变异型:S-T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对导联同表现为S-T段压低
七、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1、S-T段压低(除aVR导联):水平型、下垂型ST段下移。2、T波改变:低平、双向或倒置
八、心律失常
(一)早搏:1、室早: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宽大畸形;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性代偿间歇。2、房早: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P波不同;P’-R新时期>;房性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房性早挖墙脚后的代偿间歇不完全。3、交界性早搏:提早出现的
QRS,形态基本正常;其前或后可有逆行P’波;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二)异位性心动过速:1、阵发性室上性心速:频率快,节律规则。2、室性心速:R-R相等,室律可略有不齐;QRS波畸形、增宽,时间延长,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的强弱而缩小和扩大。病理情况时,双侧瞳孔扩大,常见于颅内红细胞:男:(~)x10^12/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