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介入科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介入科论文.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1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介入科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介入科论文
一、介入科的发展。
介入放射学(IVR),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4,Dotter首例下肢动脉扩张术),70年代中期正式命名(1976, Wallace)。我国始于80年代初,1986年首届介入放射学会(山东潍坊);1990年“中放”学会成立“介入放射学组”;同年卫生部“医政司”批文,将开展/具备介入放射学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介入诊疗及相关器械、器具研究列入“九五”攻关课题(1997-2001)。近30年来,我国介入放射学发展迅速,实际上介入治疗开创了我国微/少创治疗的先河。现已成为与内、外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肿瘤+放疗-四大技术)。IVR,应用先进的影像学设备,导管等介入器械、器材,以无/少创技术向病人提供高质量的诊治服务。临床专业/科室与放射科(诊断)/专业结合,共同构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专业。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介入放射学几乎涉及人体各系统/众多疾病和病变,诊疗效果不断提高但发展不平衡,学术建设相对滞后,技术不规范,甚至滥用现象,以及射线问题,对比剂肾病等,均应引起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 疾病谱转变,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疾病(心、脑、下肢等)、肿瘤、糖尿病-威协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新、旧传染病/相关疾病的发生、复燃-介入治疗
三、介入科的发展方向
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发展形势,致力于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新方法、新器材的开发/应用研究,主要介入技术规范化程序和指南的制定等。努力开展/提高介入放射学的基础/实验研究。加强介入放射学专业人材建设,建立/健全介入医师培训及资格认证制度介入放射学-学科组建。借鉴本世纪初美国放射学会/院(ACR)提案,介入放射学与放射影像诊断学有区别,两者结合共同构建诊治兼备的现代放射-影像学科,优于建立单独的介入放射学科。进入新世纪,以细胞病理学(Virchow)为基础的医学模式,向分子基因医学(如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学、分子药理学、基因学等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转变,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主要方向临床医疗,以循证医学为主与经验医学相结合,今后一阶段主要方向是人类疾病的防、诊、治,防愈受重视,诊疗技术多样化/互补结合,逐步向微/少创方向发展进一步推进介入放射学-介入治疗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功能/疾病基因学的进展,诊疗技术不断发展、更新,介入放射学应发挥重要作用纳米技术/载体-靶向药物治疗,干细胞移植、基因及产品、药物治疗或/和联合应用等,出见端倪,应不断拓展、提高,而不断创新是核心。
四、介入治疗手段适应于哪些病症?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介入治疗技术开始用于临床以来,由于介入器材和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治疗对象已涉及全身各部位的许多疾病。其中主要包括:肿瘤性疾病: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肾癌、胰腺癌、胃癌和肠癌、膀胱癌、恶性骨肿瘤以及良性肿瘤如鼻咽血管纤维瘤、肝海绵状血管瘤等。血管性病变:血管狭窄或阻塞如颈动脉或肾动脉狭窄、血管闭塞性脉管炎、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血栓形成如下肢动脉血栓等,精索或卵巢静脉曲张,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及股骨头无菌坏死等。
非血管性疾病:良恶性食管、气管狭窄和瘘道形成如放疗或手术后食管气管本身或吻合口狭窄及食道气管瘘、贲门失弛缓症,良恶性胆道梗阻(梗阻性黄疸)如胆管癌或胰头癌所致胆道梗阻、手术后胆管狭窄等,胃造瘘,鼻泪管、输尿管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