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传染病学知识点
传染病学是临床执业考试中一门学科,主要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对于部分同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加方便地背诵,小编整理了传染病学的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1. 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 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乙类(、、、、、、、、、、、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慢性乙肝,丙肝的临床表现
乙型病毒性肝炎:潜伏期为6周至6个月,一般为3个月左右。临床表现为全身性症状、消化道症状、黄疸、肝区疼痛、肝脾肿大、肝外表现(肝病面容)、肝纤维化。
慢性丙型肝炎: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也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化验ALT反复波动,HCVRNA 持续阳性。有1/3的慢性HCV感染者肝功能一直正常,抗HCV和
HCVRNA持续阳性,肝活检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可发现肝硬化。慢性肝病的治疗: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首选干扰素)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轻、中、重度),重型肝炎(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慢性)、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血清HBsAg、HBeAg、HBcAg、HBV-DNA、抗HBC IgM当中有一项阳性,肝组织HBeAg和/或HBsAg或HBV-DNA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是否为乙型肝炎或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