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第二章破伤风.ppt

格式:ppt   大小:59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二章破伤风.ppt

上传人:494315277 2017/10/1 文件大小: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二章破伤风.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破伤风
有芽胞厌氧菌感染
破伤风(tetanus)是破伤风杆菌经由皮肤或粘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感染。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G+厌氧芽孢梭菌,广泛存在于泥土、人蓄粪便中。所有开放性伤口都可能感染破伤风菌。深而窄或有需氧菌感染,破伤风梭菌易繁殖。不洁的分娩的产妇、新生儿可能感染破伤风梭菌。
病因与发病机制
破伤风杆菌仅停留在伤口局部繁殖,生成的外毒素有痉挛毒素及溶血毒素两种。痉挛毒素是由轻链、重链构成的一种蛋白,重链能
与神经节甙脂结合,轻链则有毒性。伤口局部的痉挛毒素吸收后经由运动神经干或经由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到达脊髓前角灰质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结合在灰质中突触上,抑制神经递质释放。通过抑制中枢神经对运动神经元的控制,使得运动神经元对传入的刺激反射强化,引起全身横纹肌强直性收缩与阵发性痉挛。由于交感神经也受到毒素的影响,引起心动过速、血压波动、大汗淋离以及心律不齐、外周血管收缩等症状。溶血毒素可引起心肌损害与局部组织坏死。
【临床表现】潜伏期通常为6~12日,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
新生儿断脐后7天发病称“七日风”。约90%的病人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最初是咀嚼肌,其后依次累及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与肋间肌群。开始时病人觉咀嚼不便,出现痛性强直,甚至牙关紧闭。面部表情肌的痉挛收缩、蹙眉、口角缩向外下方,形成“苦笑”面容。颈项部肌收缩,出现颈项强直,头向后仰。胸腹背部肌强直性收缩,由于背部肌群力量较强,使得腰部前凸,头足后屈,形如背弓,称之为“角弓反张”。四肢肌收缩痉挛,肢体可出现弯肘、屈膝、半握拳等不同姿态的肢体扭曲。

轻微的刺激,声、光、震动等都能引起全身肌群的痉挛和抽搐。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强烈的肌肉痉挛可以引起骨折、肌肉断裂。膀胱括约肌痉挛可引起尿潴留。呼吸肌膈肌痉挛可造成呼吸骤停。
病程通常在3~4周左右,重症在6周以上。病人多死于窒息、心力衰竭、和肺部并发症。
少数病表现为局部破伤风,受伤局部肌肉强直,持续数周或数月。新生儿肌肉纤细,症状不典型,表现不能啼哭和吸乳,少活动呼吸弱或困难。
【诊断与鉴别诊断】典型的临床表现、受伤史以及无破伤风预防免疫注射史。
破伤风需与下列疾相监别:①狂犬病:有犬、猫咬伤史,以吞咽肌痉挛为主。病人闻水声或看见水,即出现咽肌痉挛,饮水无法下咽,大量流涎。牙关紧闭者很少见。②脑膜炎:有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但无阵发性肌痉挛。有发热、头痛、喷射样呕吐、神志改变、白细胞计数增高,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③士的宁中毒:症状与破伤风相似,但抽搐间歇期肌松弛。④其他:如颞颌关节炎、癔病、子癜、低钙性抽搐等。
【预防】破伤风梭菌在缺氧环境下生长,创伤后尽早清创,改善血液循环是预防的关键。人工免疫可产生较稳定的免疫力。
(自)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使人体产生抗体,中和进入人体的破伤风类毒素。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适用于未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者。常用剂量是1500U-3000U,皮下注射,伤口污染重或受伤超过12小时者,剂量加倍,也可重复,成人与儿童剂量相同,注射前需做皮内过敏试验。有效作用维持10日左右。
【治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