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doc

上传人:dfjmvg964 2017/10/2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摘要: 宋诗是我国古典文化长廊中的一份珍奇异宝,其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与处于诗歌顶峰高度的唐诗形成了较鲜明的对照。本文就首先通过略谈唐诗给我们的最主要的印象,从而引入宋诗异于这种印象的艺术魅力,并阐明了宋诗主议论、讲理趣、倾向散文化、好用典故的独特风韵,在这同时,也论证了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评价。
关键词: 宋诗艺术特点

宋代是一个诗、文、词都高度繁荣的时代,但与文、词相比,文人作诗不仅更为普遍、数量更多,而且以“无意不可入”的态度,造成了诗的更为广阔的涵量与更为丰富的内容。宋诗的艺术风貌尤为突出,最鲜明地与处于诗歌鼎盛期的唐代之作形成对比和参照。清人吴之振在《宋诗钞序》中就曾这样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得,皮毛尽落,精神犹存”。而五十年前,缪彦威先生在《论宋诗》中也已经扼要地指出宋人“变唐人之所己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发”。虽然自宋迄清,抑宋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但今天,我们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宋诗确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与唐诗一同构成了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史上的并峙双峰。
那么,与唐诗相比,宋诗到底有哪些特色和风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来看看唐诗最鲜明最为人称道的风格特点,这样才有便于形成二者之间的对比,我们也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宋诗焕发的独特光芒。
我们读唐人诗作,会觉得它们处处洋溢着饱满、炽热的感情:有令人鼓舞的雄壮,如盛唐诗歌的一大奇景――边塞诗;有令人凄怆的哀艳,如数量众多的闺怨诗;有令人低徊的缠绵,如晚唐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诗风;有令人痛苦的感伤,如杜甫、白居易等忧国忧民的社会派作风……这些流露在外的充沛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读者很容易便淹没在诗人掀起的情感波澜下。然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在宋诗里面则似乎很难找到。宋代诗人们往往并不放纵自己的情感,他们善以一副清醒的面孔和老成的姿态,或工稳、冲淡地描写山水风物,或冷静地向你阐发自己的政治见解与人生感悟。这种理性化、议论化的基本特征在经过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构建后,又被苏轼、黄庭坚、陈师道诸人推向极致并加以规范,因为他们的作品强调心灵的自守、主体意识的高扬和精神世界的扩张。虽然在南宋出现了心灵开放、向现实世界回归的倾向,但这主要来源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家国之恨迫使诗人迸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从而创作出大量慷慨激昂的诗篇。中兴三才子范成大、杨万里、陆游,江湖诗人中的戴复古、刘克庄以及晚宋将领文天祥、汪元亮等,他们的诗歌均带有了沉郁苍凉的爱国主义情感基调。至于南宋后期以姜夔为代表的一部分江湖诗人、四灵诗人,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对现实的消极态度,对“宋调”的重构并不成功。再加上他们师从晚唐,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辞写野逸清瘦之趣,不似唐人一味铺洒豪迈意气,情辞丰腴,也凸显了宋诗气骨瘦劲之美。
既然上文已经提到了宋诗的基本特征――议论化、理性化。接下来我们将着力解读。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诗分唐宋》中就说道:“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初文坛继承了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形成了西昆诗派,他们写出来的诗词藻华丽,却内容空洞乏味。直到欧阳修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期间,诗人们为了摆脱晚唐的柔弱诗风,矫正西昆体的浮靡,非常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不知不觉把“文以载道”的作文理念也融入到诗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