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doc

上传人:jiaxidong_02 2017/10/6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的熏陶下,学生作文思想政治化,感情单一化,意象固定化;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生作文主题崇高化,构思模式化,语言共性化;没有个性化的思考,没有个性化的体验,没有个性化的表达,作文已变成一种僵化了的与生命个性毫不相干的东西,学生无写的自由和表达的权利,最终失去个性,失去想象的能力和空间。
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生成作文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作文教学中,生成教学的理念其实更加重要,传统的作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得很死,而“文无定法”的积极一面很多老师有很大顾虑,这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强调创新与发现的现在值得反思。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时刻面临着这样的困扰: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是生成教学,什么样的不是呢?由于与其他的教学形式不同,生成教学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这也是生成教学自产生以来倍受人们关注和评论的原因。
在生成性思维受到关注以前,我们的教学长期受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本质主义注重对事物初始条件和状况的探寻,对固定本质和共性的追问,而对人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对人的当下存在状况以及对人的生命特性漠不关心。受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 教学注重本质、实体世界,轻视教学的生活和人的世界;追求教学的预定性与同一性,忽视其多变性和差异性。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教学过程被看作是受教学规律(或者本质或规则)控制的过程,原本丰富的教学过程变成了线性的教学流程,它封杀了教学中教师的机动空间,剥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健全人格的生成,使教学过程失去了本应有的人文关怀。
在生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生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在教学论研究领域,生成性思维是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观照下的教学,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理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其本质是在互动状态下的探究与升华的过程。其基本理念表现为对表现性目标、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事件、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和附加价值的关注。它更多地关注过程的生成与价值,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共同体”。
我国最早明确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是叶澜教授,她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说:“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发展方向,应力求设计的灵活,由单支流程设计变为分支流程设计。如果实际教学需要,我们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任何思路,随机应变。她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是有生成的课,即丰实的课,这样的课不会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是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并于1997年提出了生成性教学思想:要
“以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首次提出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