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视听语言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视听语言分析.doc

上传人:jiaxidong_02 2017/10/6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视听语言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视听语言分析
摘要: 对中国导演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美国《时代》周刊曾给予过“堪称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的高度评价。是什么让这部华语电影受到如此高度的称赞?为寻找答案,本文从最为直观的视听语言着手,对《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了解析。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视听语言;电影分析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39-03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著名中国导演姜文的处女作。讲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初闹文革时,北京部队大院里一群正处青春期的孩子们的故事。由于当时忙着“闹革命”的大人们没有闲工夫理会小孩子们,又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于是这群青春期的孩子们在耀眼刺目的阳光下,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①等方式挥霍着他们过量的荷尔蒙。这是一部有着冲动、有着爱情、有着性、有着幼稚、有着失败、有着冒险、也有着成长的电影。
两个小时长的影片拍摄总共花费了25万尺胶片。导演姜文说他“在拍摄过程中用一切方法、手段来寻找是什么在吸引着我,折磨着我,直到把它找到。我想这种寻找的意义超过电影成功本身。”本文就通过对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独具一格的拍摄手法、画面色彩以及旁白系统的运用的分析,来还原姜文在电影创作中的这种追寻过程。
一、独特的摄影机角色
在回忆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摄影师顾长卫记得姜文曾经说“发现定格拍也不行,死拍也不行,只有将摄影机摇来摇去地拍才行”。因此,姜文对于摄影机应当成为一个角色的要求造就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的大量运用。摄影机总是会跟随影片中的角色进行大幅度地移位,上至屋顶,下至床底,每个角落无所不在。摄影机也仿佛已经成了影片中角色中的一员,被一种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支配着,或走或停、或坐或爬,或混迹于桥头群架中预备打斗一番,或跨上具有年代感的自行车在北京的老胡同里左冲右突,“像一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姜文这种极具视觉感、方位感和运动感的摄影机角色运用,把观众带入到了一个身临其境的臆想空间里。
(一)低角度的三线合一视点
好莱坞经典“透明叙述”②的效果是众所周知的,它能“使电影故事显得真实,不可预料其发展,故事事件似乎是自然涌现的,这样也就掩盖了故事叙事组织的任意性和叙事者的干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倘若导演再用上一些特殊视觉的“透明叙述”手法,影片所表达出来的意味会更加真实和浓郁。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导演姜文也是经常性地把他自身的视线、影片主人公马小军的视线以及观众的视线合为一个出发点。为了让观众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电影语言如此准确、丰富、细致入微的力量,姜文还会把三线合一的手法运用在某些特殊角度上。在处理影片主人公马小军躲在米兰床底下偷看
“梦中情人”米兰更衣的镜头时,姜文就采用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低视觉角度的三线合一拍摄手法。导演用低角度的拍摄机位和床的上沿限制了马小军的视线。因此,床的上沿导致趴在床底下的马小军只能看到一个无法自己选择、视线被控制的“银幕”;与此同时,导演又用“银幕”限制了观众的视线。于是,观众的视线与主人公马小军的视线合一,我们也仿佛和马小军一起置身床下,目不转睛地、久久地“看”,与马小军“同呼吸,共命运”。就像一位台湾歌手所唱的:我们“激动”着马小军的“激动”,“紧张”着马小军的“紧张”,“憧憬”着马小军的“憧憬”,“幸福”着马小军的“幸福”……
从镜头的意蕴来说,这个镜头也充分表现出了少年视角观察异性的特殊性――不忍心一次性地看到全部。由于低角度的特殊视点,影片主人公马小军只能看到“梦中情人”米兰的一部分身体。这是少年马小军第一次看一个女孩子,尤其还是“梦中情人”更衣,这是他第一次这样面对一个曾给每个青少年都带来过无限幻想与憧憬的隐秘世界。此时此刻的少年马小军既“意外”又有些许的“紧张”,有“渴望”又有些“不敢”,有“激动”又有些“恐惧”,想全部看到,可又不忍全部看到。这样的镜头将少年看世界带有强烈的选择性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总之,当时的马小军似乎还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倏然间,自己看到了一个少女身体的全部秘密。少年马小军这一切的心理活动,甚至于可以说是所有青春期少年都曾有过的一种心理状态,姜文都通过摄影机的低角度和床的边沿,以及三线合一的视觉效果,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和激动人心。影片中深含的意蕴早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二)背面角度的爆发力
在纪实风格的影片中,从人物的背面角度拍摄是经常使用的拍摄手法。随着摄像机镜头的向前不断移动或是追随拍摄,又或者是画面中人物的转身运动,观众会突然一下从“无动于衷”的状态进入到“介入”的状态。这样就增加了观众对镜头画面、对影片主题的主动性理解,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