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打条血路,引导被
压迫民众⋯世纪年代中期,在广州东郊黄埔岛上,经常
传出一阵阵嘹亮激昂的歌声。歌声来自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黄埔
军校,来自一群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的热血青年。黄埔军校由于
以“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为宗旨,吸引了大批进步青年。
大革命时期( 年至年),为国共两党培养造就了大批军
事政治人才。其中很多人以后历经沙场,成为国共两党的精英,一
代名将。自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到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推
翻蒋家王朝。年间,他们或团结合作,并肩战斗,如北伐、抗
日战争;或分裂斗争,兵戎相见,如十年内战,第三次国内战争。
他们个人的荣辱兴衰,浓缩着中国现代历史的面貌与过程。我们
编写这部书的目的,一方面展示黄埔名将们的戎马生涯,生活经
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共两党的合作和分裂对国家、民族以至
个人命运的影响,其经验与教训,对促成国共第三次合作,完成
祖国统一大业,亦有借鉴意义。
黄埔名将,大多出自大革命时期黄埔的教官及毕业生(第一
期至第六期。因为这些将领经历了中国世纪战事最频繁的年
人,戎马倥偬,战绩突出,又担任相当高的军职,名声显赫。故
本书选集录的人物以这一时期为主。大革命结束后,国民党方面
仍继续开办黄埔军校,退出大陆转至台湾后,依然未停,延续至
今,为国民党培养出大量的军事人才,其中不少在台湾军界担任
重要职务,是台湾军事力量的重要构成方面。
编写本书,我们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人物事迹如实反映,
不虚美,不隐恶。黄埔前六期的将领,事迹比较丰富,资料也相
对饱满。但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选录了余人限于资料搜集
与编写水平,本书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予以指正。
编者
年月
黄埔军校概况及其地位和影响
黄埔军校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合作时期创办
的。孙中山在革命事业屡遭挫折时,得到了苏俄政府和中国共产
党的帮助,着手改组国民党和创建新型军队。年月,国民
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孙中山决定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
员会”,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李济深、俞飞
鹏等人为筹委会委员,负责军校的筹备工作。月,军校第一期
学生入学,孙中山遂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廖
仲恺为该校国民党党代表。军校因设在广州东郊黄埔岛上,故通
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最高领导机构是校本部,由校总理孙中山、校长蒋
介石和党代表廖仲恺组成。校本部之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
理、军需、军医等六部。后又增设教育长、军法处、参谋处,并
仿苏军建制,成立教导团(尔后以教导团为基础,扩编为国民革
命军第军)。年月“,陆军军官学校”更名为“中央军事政
治学校”,增设副校长一职(由李济深担任),机构也变为五部五
处,即政治部、教授部、训练部、入伍生部、经理部及军医处、管
理处、军械处、编辑处和兵器研究处,学员分为入伍生队、学生
队、学生军、高级班、军事教导队五大类。黄埔军校初期,军事
教育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五科;第四期后,增设
政治科、骑兵科、交通科和无线电科。军事课外,还讲授新三民
主义、帝国主义侵华史、社会进化史、工农运动、军队政治工作
等政治课,并出版《黄埔潮》、《黄埔日刊》等刊物,以培养学生
爱国爱民思想。
国共两党在黄埔军校都建有基层组织。建校初期,国民党的
称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区党部,直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
产党的称中共黄埔支部,为秘密组织,受中共广东区委领导。后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党员数量的增加,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区
党部改名为特别党部;中共黄埔支部改名为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由
于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人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所以黄
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区党部特别党部的执行委员中,有相当多的共
产党员当选并且实际主持党务工作。黄埔军校建立后不久,共产
党和国民党左派便与国民党右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年
月,以共产党、共青团员和左派学生为核心的革命组织“中国青
年军人联合会”成立。月,黄埔军校教职员和学生中的右派分子
组成的“孙文主义学会”成立,与“青军会”相对抗,双方矛盾
日益尖锐,以至形同水火,互不相容。蒋介石表面上不偏不倚,实
则支持“孙文学会”。年月,蒋介石发布校令,解散两会。
黄埔军校一成立,便投入到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年月,
广州商团发动叛乱。黄埔师生奉孙中山之命平叛。一天之内便攻
占商团在广州的全部据点,初显军威。年月和月,黄埔
师生两次东征,讨伐叛逆陈炯明,为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
重大贡献。其间,黄埔师生还于月与其他革命军一道,平息了滇、
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在广州发动的叛乱。年月,国民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