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民族小省的民族大教育
走进南昌工学院,九曲桥、春和桥、景明桥……一座座精致的桥梁令人记忆深刻,他们在传递江南水乡之美的同时,似乎在诉说着南昌工学院历经曲折终迎来春和景明,又像在告诉我们“桥”是南昌工学院的骄傲。
二十六年来,不断奋进的南昌工学院为中西部学子圆梦构筑了一座立交桥,为来自各地的民族学子成才搭建了一座育人桥,为各族学子浇筑了一座团结友爱之桥、连心桥,为学校与各民族学子的未来绘就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
倾力构筑“立交桥”
走进南昌工学院,我没有感受到如百年名校的厚重历史,但却体会到这所矗立在红土地上的民办院校的坚忍、包容和创新。
古人云:“初生之物,其行必丑,其神也旺”。作为民办教育的拓荒者,南昌工学院自身发展历程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为了圆“让想读大学的孩子都能有学上”的梦,省委原书记傅雨田为首的一批老同志于1988年创办了赣江大学(现南昌工学院)。学校创立之初,校舍是租用的,教学设备大多是通过协议与公办学校共享;外部还面临着社会的偏见与不理解,有如清代
“武训办学”。但南工人却以“武训”的执着,以俭立校,以艰励志,在坚忍包容中创新,在教育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向梦想前进。
2003年,南昌工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华东地区唯一的“全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自此开始为中西部学子圆大学梦构筑“立交桥”, 填补了江西省民族高等教育的空白。
然而,南昌工学院与民族教育的结缘并非偶然,这所民办院校自创立起就深深刻上了民族情结的烙印。学校创办者傅雨田就是来自锡伯族,现任董事长王斌更是民族教育的有心人,他经常说:“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依靠教育为先,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素质是强国的先决条件。民族人才的培养,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最直接推动力,对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有着积极的作用”。
他们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自举办民族教育以来,学校先后投入16亿元,在一片荒芜中建校园,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在探索实践中,深化改革强内涵,努力构建了一所融普通本专科教育、少数民族本专科教育、新疆和西藏中职教育以及民族特项培训为一体的民族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为民族学子成才搭起了一座多层
“立交桥”。学校先后面向民族地区招收并培养54个少数民族的各层次学子40000余名,先后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数百所部属、省属本科院校培养输送合格预科生近3万名,在民族小省办了民族大教育,为中西部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技术型人才,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中西部开发和建设的生力军。
2009年,南昌工学院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同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视察学校时高兴地说:“感谢民营企业家办了一所这么好的学校,学校民族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很有特色”;2012年,被中宣部、统战部、国家民委等部门批准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 2013年,江西省委书记强卫专门批示:“一定要更加重视,继续关心支持南昌工学院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办学和管理工作”;同年,被教育部指定为以增强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少数民族本、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院校。
倾心搭建“育人桥”
少数民族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为了让民族学子健康成才,
“南工人”可谓用心良苦。为了服务学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与教学有关、与学生有关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中。走进校园,我没有看到宏伟的校门和行政楼,却看到了拥有100万余册图书、四百余种期刊和报纸、丰富电子图书期刊资源的图书馆;教学设备齐全、宽敞明亮的亚洲第二长的教学楼;全国高校最大的清真食堂;包括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实验室的基础实验大楼;设备先进的现代机械加工中心、电子实训中心、建筑工程实训中心、信息实训中心、文管实训中心等多个大型实训实验室;节次鳞比的学生公寓和教职工公宿舍……
除了硬件设施上的不断添置与完善,南昌工学院更注重内涵建设。
学校先后建立了博士工作室、豫章书院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以及多个创新研发工作室;积极开展“赣江讲坛”、“学术讲座月”等专项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主动走出去,组织相关人员到其他院校开展科研学习、交流活动。
当前,学校作为全国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和教育部以增强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少数民族本、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院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正以二次创业的精神和魄力,不断加大投入,强化校企合作,补充完善办学条件;并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实际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立足江西,紧贴中西部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新疆、西藏地区人才需求,深度推进以增强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