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国际新闻报道分析 】是由【lu2yuwb】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国际新闻报道分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国际报道专题
美国政府
“关门风波”
权力制衡
党派利益
顾
党
派
利
益
By——人民日报
武汉理工大学占文和
分析人民日报《滥用权力制衡 只顾党派利益》
武汉理工大学占文和
新闻背景介绍:
由于民主、共和党未能就始于10月1日的政府新财年预算决议达成共识,美国联邦政府陷入17年来的首次闭门风波。政府遭遇财政问题,无钱可花,不能行使职能,对国家经济、外交、就业等一系列行业造成了极大影响,引起了各方媒体的关注。
本文针对此次美国联邦政府关门事件选取了人民日报对其的最新报道进行分析。分析将从报道的组织结构、报道中隐射的态度,报道中体现的新闻价值观等方面展开。笔者也将就报道表述自己的观点。
标题:滥用权力制衡 只顾党派利益
人民日报的这则标题其意很明显,认为此次美国政府关门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党派之间利益无法达成一致。同时笔者注意到一点,是这则报道刊发的时间是11日,这距美国政府正式关门已经有十一天了,而离最终的17号美国债务限期仅剩下六天。可以说人民日报选择在这个时间刊发这篇报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事件造成的国际影响已经发酵到让民众紧张的程度了,而不到一周就到的债限更是引发比如中国、日本等手握大量美国债券的相关利益国对美国可能违约担忧。所以选择在这样的时间发布这则带有“滥用,只顾”等批评字眼报道还是有一定督促美国尽快解决好两院协调问题的意味在其中。另外,标题整体上也给人一种“长辈教训小孩”的味道。
组织结构
全文首先阐述政府“关门风波”的原因,并引述有关评论指出这是美国政治制度的缺陷,事实上整篇报道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记者所代表的人民日报的报道态度和其想传递的新闻价值观都已经很明显了。
接下来,通过客观的表述美国国内民众对于两党的支持率,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点分别为,共和党28%,民主党43%,都不是很高,最重要的一点,报道指出民众对于政府的满意度只有18%。当然这些民调的数字体现,可以说都是客观的,报道秉承的脉络思路还是很清晰的。
紧接着,文章开始引述各方观点,被引述或者被采访者都是美国公民或者媒体且活跃在不同的领域,这一定程度上是体现到该报道在采访对象上的客观性,但是总给读者一种欲盖弥彰之感。因为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是比较倾向于自由派的民主党的,美国智库的盖尔斯敦则政治立场表现中立。这就不难看出为何该报道实给人的感觉是除了此次关门事件因两党权力制衡滥用引发之外,还给读者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保守派共和党把权利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印象。这点为下文中进一步批评所谓美国民主的弊端做了铺垫。
结尾引述美国斯坦福大学民主、发展与法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弗朗西斯的文章,指出美国的民主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对政府决策有阻碍作用的制度。
因此,整篇报道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人民日报,作为第一大党媒,对于美国联邦政府关门事件的质疑和批判态度,并且深度的解读这背后隐藏的美国政治制度的把戏,即“美国式”民主。
写作手法
报道体现出了中国不同于美国的政治价值观,新闻报道观。从事件的结果出发,给读者下了一个“美国两党相争、两院分治的政治制度被极端化”的报道基调。这很难体现报道的中立性,新闻客观性。
个人感受:
阅读完整篇报道,如果把其当做一篇评论文章来看,我会觉得这是一篇不错的评论专栏,因为评论就是要有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仅仅客观报道。但是从文中“美者表示”,“(本报华盛顿10月11日电)”看出这是一篇单纯的新闻稿。而新闻稿件讲究的客观主义,在此文中很难体现。这也是我个人认为文章没有处理好之处。其实要改进的话,很简单,比如采访对象可以包括共和党人士,平衡报道对象,再者标题也需再考量。
该报道在12号早上被各大门户网援引了的,比如凤凰网,新浪网等。所以传播的范围会变得更为广,从整个国际上来看,这篇报道如若被美国媒体转载(当然这点有待考察),那么一场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批判又将涌现吧!
美国,这样一个大国,又是一个与中国处于完全不同的政治体制中的大国,但又与中国紧密相连的国家,中国媒体对美政府“关门风波”这样一个听上去很恐慌人心的事件在报道上很难客观和平衡,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这篇报道引发的国际影响,估计会很微弱,因为在美国,其实政府关门对于美国民众并不是什么大事儿或者说见怪不怪了。
附:人民日报原报道
滥用权力制衡 只顾党派利益
人民日报
政府“关门风波”凸显美国政治制度缺陷
10月11日,美国联邦政府部分关闭已有11天,但两党经过多轮协商后无妥协迹象,政府债务违约危机仍难以消除。在这一次“关门风波”中,美国两党相争、两院分治的政治制度被极端化,原本的权力制衡已发展到恶意打压、恶性竞争的地步,甚至日益演变成顽固的、不妥协的意识形态之争。有评论认为,这凸显美国政治制度的设计缺陷,且越是危机时刻,缺陷暴露得越明显。
民众对政府满意度跌至40多年新低
这一场“关门风波”或多或少会拖累美国经济,无疑也损害了美国政府形象。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发布的一项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受联邦政府部分关闭影响,目前仅有18%的美国民众对政府感到满意,比上月下跌了14个百分点,创下1971年以来最低纪录。上一次民调结果最低点出现在2023年9月,当时奥巴马政府也正与国会就提高债务上限问题展开争斗。
盖洛普公司另一项调查显示,“关门风波”的负面效应也波及美国民众对民主和共和两党的满意度。数据显示,眼下民众对共和党的支持率为28%,比9月份骤降10个百分点,是盖洛普公司自1992年开始这项调查以来的最低值;民众对民主党的支持率也比上个月下跌4个百分点,降至43%。
“美国式”民主制度弊端频现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撰文批评共和党每次都拿政府预算问题开战,但最后都没有捞到任何好处。文章称,在1995年那一场危机中,共和党未能如愿将民主党政府逼入绝境,却导致政府出现1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也给共和党一个惨痛教训。如今18年后,同样戏码卷土重来,令人怀疑共和党是否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美者表示,两党相争的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他比喻说,当两辆汽车在一座单行桥上相向而行时,假如其中一方突然转向避免相撞,另一方赢得游戏;假如双方都转向,则游戏失败,但仍能进入新的一轮游戏;假如双方都不转向,则两车相撞,游戏彻底结束。
“这就是两党争斗的写照,任何一方都不愿转向,且始终等待另一方先妥协。”他认为,在这一场“权力之战”中,双方能否达成“停火协议”都将基于条件的满足,而这又恰恰是两党滥用权力制衡来维护党派利益的体现。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场因少数激进派议员逼迫产生的“关门风波”反证出以多数原则为基础的“美国式”民主制度正面临威胁。他认为,美国政治制度中有以下3方面发生结构性变化:首先是国会中少数议员不仅能掌控他们自己的政党,甚至能够掌控整个政府;其次,参与这一过程的议员们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被赋予权力而更肆无忌惮;最后,当极端派人士希望远离传统的制度基础即多数原则时,民主制度就已陷于危难中。
有分析人士认为,权力制衡是美国政体中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制度设计,本是为了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但如今事实表明,一些激进派议员为维护党派立场就在滥用权力,丝毫不考虑民生需要。而在为了各自政治利益互不相让的政治生态中,美国政府的行政效能极其低下。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乔姆斯基也忧心忡忡地表示,近年来,美位的现象,且他们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断通过一些极为有损国家和民众利益的议案。他说,眼下美国政坛正在出现所谓“激进派的暴乱”,尤其在保守的共和党议员中间。“这些做法将会毁掉整个国家,甚至世界”。
制衡制度逐渐演变成“否决政体”
美国斯坦福大学民主、发展与法治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弗朗西斯·福山日前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指出,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美国宪法的制衡作用一直在允许少数派阻碍主要的社会立法法案。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民权。譬如,内战结束100年后,占少数的南部各州依然能够阻止给予非洲裔美国人全面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联邦法案。
福山认为,与其他大多数民主制度相比,美国的宪法制度将立法机构分成势均力敌的参众两院,为政府决策设置了非同寻常的障碍。随着两党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上渐行渐远,美国的制衡制度也逐渐演变成一种“否决政体”,即代表少数人立场的各种政治派别可以阻止多数派的行动,并阻止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因此,“我们的政治制度令人更容易阻止行动,而不是作出具有前瞻性的决定”。他说,眼下奥巴马政府与共和党议员之间出现的政治僵局正是恶性权力制衡导致的恶果。而由于美国的制度设计就是为了授权给少数人阻止多数人的,所以类似僵局很可能持续多年时间。
(本报华盛顿10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