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蒜家族
金乡县大蒜研究所马龙传
1、蒜氨酸(Alliin,CAS:556-27-24)
化学名:S-烯丙基-L-半胱氨酸亚砜(S-Allyl- L-cysteine sulfoxide),1948年由瑞士Stoll和Seeback从大蒜中首次分离和鉴定。白色针状结晶,mp:163-165℃,
[α]D=+60。以无臭形式存在于大蒜鳞芽中。
o
图1 蒜氨酸化学结构
蒜氨酸的保健和医疗功效。(1)人体的必需氨基酸中有5-6%的含硫氨基酸。大蒜是已知可食植物中含硫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植物(-%),是重要的含硫氨基酸摄入来源。
(2)蒜氨酸遇蒜酶,被酶解裂合产生大蒜辣素从而发挥抗感染、防治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及抑制肿瘤。(3)蒜氨酸是大蒜及其制剂排铅、乌发等保健功效的物质基础。
2、蒜氨酸裂合酶(Alliinase,EC:,CAS:9031-77-0)
又名烷基半胱氨酸亚砜酶(S-allyl-L-cysteine sulfoxidelyase)、C-S裂合酶,简称蒜酶。1949年,Stoll 和 Seeback 首先从大蒜中获得。属二聚体糖蛋白,亚单位有448个氨基酸, KDa。由N-端结构域、5′-磷酸吡哆醛结合的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组成。结晶呈黄色,无臭,等电点pH:。有水存在、高于35℃,酶活力迅速下降。
3、大蒜辣素(Allicin,CAS:539-86-6)
化学名:二烯丙基硫代亚磺酸酯(Diallyl thiosulfinate,2-propene-1- sulfinothioic),1944年Cavallito和Bailey首先从碾碎的大蒜匀浆中,分离得到大蒜辣素,FW:,BP:28℃(分解),命名为“Allicin”。纯大蒜素为微黄色油状液体,密度d20=,折光率n20D=、苯、乙醚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10℃%。大蒜经组织破碎,蒜氨酸遇蒜酶产生反应,产生大蒜辣素。
图4 大蒜辣素化学结构示意图
图5 大蒜辣素反应示意图
常温下大蒜辣素在空气中,遇光、热或有机,将降解成多种含硫有机化合物。产生顺返、反两种阿霍烯、乙烯基二噻己烯及少量二烯丙基硫醚。至今大蒜辣素的提取、制备或人工合成仍然是制药工程技术的一项难题。
图6大蒜辣素在空气中遇光、热,降解成多种含硫化合物
4、大蒜素(二烯丙基三硫化合物,CAS:2050-87-5)
大蒜素,别名:大蒜新素、二烯丙基三硫醚、三硫化二丙烯、烯丙基三硫等。外文名:Allitridum Allisatin,Allitrid,Diallyl trisulfide。黄色可燃液体,沸点112-120℃(2133Pa)。是一种化学合成的试剂,曾用作化学合成中间体、油漆稀释剂等。不溶于水和乙醇,混溶于乙醚。纯度:50-99%。
“大蒜素(Garlicin)”名称的由来。
在上世纪50-70年代,人们不经意的给出了一个模糊、
笼统的名称:大蒜素(Garlicin),泛指大蒜中各种成分的组合。国内外许多大蒜的初级产品:大蒜油、大蒜精油制剂、蒜粉制剂等以及粗制剂,冠以大蒜素、大蒜素胶囊、大蒜素片等类似的名称。
1976年上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