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小学“班级小组建设”指导意见.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班级小组建设”指导意见.doc

上传人:653072647 2017/10/9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班级小组建设”指导意见.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学“班级小组建设”指导意见



7 小学“班级小组建设”指导意见
为了深化堂教学改革,提高小组合作的效能,把合作小组建设成为一个有效学习的组织、有效管理的团队,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从2014年起,我校从三至六年级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制定此指导意见。
一、小组编排
1、分组原则。遵循“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高低、心理素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差异组合。二是小组之间成绩基本均衡,便于进行公平竞争,提高学生的竞争需求。
2、人员分工。小组人数一般以6人为宜,小组成员基本稳定,每个学期可以根据学情变化进行2~3次的适当微调。组内设小组长一名,负责小组的合作学习和日常管理。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管理的主人,可设置纪检员、卫生员、联络员,也可实行轮流负责办法,让每个学生有锻炼的机会。
二、小组化
1、创设组名。各小组应创设富有个性、积极向上的组名,以表达全组同学的理想或誓言,也可以直接以小组长的名字为组名,提高小组长的权威性和责任感。
2形成组训。互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最好通过大家一起斟酌确定个性化且富有激励性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增强小组凝聚力。
3、确定组规。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组的组规,就学习、纪律、卫生等形成规范,大家讨论、共同制定、互相监督、全员执行,以组规增强各成员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
4、制作组牌。统一制作互助小组标志牌,将各小组创设的组名,形成的组训,制定的组规编辑整理,让其提醒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展示空间。前后两块黑板报按小组进行划分,作为小组堂书写展示使用,也可以把小组的突出成绩进行表彰性展示记录,没有制作组牌的,把组训固定在展示区的上方。
6、活动化。在小组间和小组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校内外活动,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增强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7、组长职责。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开展系统有效的培训,全力支持小组长开展工作,提高其履职能力,让其成为小组活动的灵魂,做教师的得力助手。
三、小组培训
实行小组学习及日常管理一体化建设,要注重对小组长及小组成员的培训。每学期每一班级至少组织一次“合作小组建设”专题班会,培养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提高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训目的及要点如下:
1、会管理。首先,重视培养小组长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塑造“学习领袖”、“行为模范”的角色。其次,教师要为其提供方法,让其能有效组织小组合作性学习,会化解同学之间日常矛盾,能正确评价和教育同伴。
2、会学习。加强学生的自学指导,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本、勾画重点、思考问题、批注心得、记录疑点、尝试练习、坚持预习等,让学生主动、自觉、自我负责的学习,强调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
3、会合作。教育学生不仅要在学习上会合作,更是日常学习生活上会合作;不仅是小组内部的合作,而且与其他小组间的合作。进行集体荣辱观教育,培养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会欣赏自己和他人,接受不同个性的同伴;懂得学会合作,才会进步。
4、会倾听。会倾听的学生更有出息、更招人喜欢。高效堂中由老师一人讲,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