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By:11政教31号~40号
公民教育与公民文化
公民教育与公民文化的释义
①公民教育: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②公民文化:是一种建立沟通和税负基础上的、一致性、多元性共存的多元文化。它允许变革,但必须是有节制地进行。
公民教育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在称谓、组织方式和内容及课时分配等方面都不相同。
公民教育的特点
中国公民教育的特点
中国通过课堂的教育,提高人民的国家意识,使人民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凝聚爱国心。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臣民教育,中国人普遍缺乏公民意识。1985年8月,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学政治课从此改为“思想政治课”,全国共有七套教材陆续版,其中面向初中一年级的课程为《公民》。由于初中教育是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时起,中国的公民意识开始逐渐普及开来。2007年10月,中国一套新的针对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读本《新公民读本》已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读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由易至难,深入浅出地诠释公民教育的目标。然而其客观性仍存在争议。
西方公民教育主张
随着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如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强调推行公民教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称德意志帝国为有“最高价值的国家”,主张一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忠于这个国家的公民。不管其政治、宗教信仰如何,都要从“意志力、判断力、精细性和奋斗性”四个方面陶冶其性格,培养其精神,使他们为国家服务。他还将公民教育与劳作教育相结合,以使每个公民具有为国家服务的技能。教学内容通常包括本国的国体、政体、法津常识、公民学等。有些资本主义国家除将公民课、地理、历史、社会学等课程的内容组成“社会学科”外,还通过组织学生校外活动等方式予以加强。
那么,中国的公民教育与其他国家的不同是?
美国的公民教育更加强调培养积极参与的、有影响力的公民;而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公民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强调道德对个人、家庭、社会忆民族兴亡的重要。
在我国虽然公民教育的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将西方的公民教育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后发现,公民教育的实质并不等同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的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党化教育,这不符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新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信息时代的来临,开启了民智,也为党化教育敲响了丧钟,公民教育必将成为主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那么,公民教育的不同会造成什么结果呢?
因此我组成员经过讨论,得出:不同国家间公民教育的不同必然会造成公民文化的差异。
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
=
科学文化(现代文化)
+
人文主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我组着重讨论了公民文化中的政治文化方面。政治文化是当今公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体现社会了的文明程度及社会科学进程,一个国家的公民政治文化是其国家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