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陕北民歌.ppt

格式:ppt   大小:1,016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陕北民歌.ppt

上传人:yixingmaoj 2017/10/10 文件大小:10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陕北民歌.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陕北民歌
------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民歌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她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和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陕北民歌有她鲜明的地域特征: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
在陕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哪一种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表达。无论是站在崇山峻岭之巅,还是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进在一马平川的大路上,到处都可以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这就是陕北民歌。“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陕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陕北人平时最爱唱的民歌是情歌。旧社会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不能自主,他们只好用歌声来表达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对爱情的追求。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从前陕北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男人成群结伙到外省给人揽工,即‘走西口”。丈夫临走之前,妻子多方叮咛,娓娓动听,情意绵绵,抒情色彩极浓。
《三十里铺》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 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四妹子儿爱上一个三哥哥, 他是我的知心人。三十里铺来遇大路, 戏楼这拆了修马路。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 咱们二人没盛够。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 四妹子今年一十六。 人人说咱二人天配就, 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 三哥当兵,坡坡里下, 四妹子儿崖畔上灰塌塌。 有心拉上两句知心话, 又怕人笑话。
陕北民歌里的赋比兴 中国古代的《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的说法,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 何谓“赋、比、兴”?下面我将用些陕北民歌的例子做详细解释。 赋,乃赋陈也,平铺直叙,开门见山。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比如《走西口》:
“正月里娶过奴,二月里走西口,提起你那走西口,两眼儿泪汪流。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实难留,手拉着那哥哥手,送你到大门口。送到大门口,妹妹不丢手,有两句知心话,哥哥记心头。走路你走大路,万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儿多,啦话解忧愁。住店你住大店,万不要住小店,大店里人儿多,小店怕贼偷。歇脚你歇小崖,万不要歇大崖,操心那千年石,单等仇人来。睡觉你睡当中,万不要睡两边,操心那挖墙贼,挖到你跟前。坐船你坐船后,万不要坐船头,船头上风浪大,怕掉下水里头。跟随人过沙河,万不要独自行,沙河里水长流,让人走前头。喝水喝长流水,万不要喝泉眼水,怕的是泉眼水,泉眼水上龙摆尾。吃烟你自打火,万不要对人家的火,操心绿林响马,吹入了蒙汉药。哥哥你走西口,万不要交朋友,交下的朋友多,恐怕忘了我。有钱的是朋友,没钱的两眼瞅一瞅,唯有那小妹妹我,天长又地久。”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即喻也,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然后借以联想,引出主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比兴手法在陕北民歌中经常是同时运用的,两句体的民歌中第一句作比兴,第二句点出意思,虚实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