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10年考点.doc

格式:doc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0年考点.doc

上传人:755273190 2015/4/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0年考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一,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把扭转经济增速下滑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扭转经济增速下滑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根本途径。在这项工作中要加强三个着力点:一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工作中,要特别重视加强农村消费,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拓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二是采取财政、信贷,以及行政等方面的有效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发挥国家集中财力的优势,保持投资的较快增长。
    第二,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扩大政府投资,适当减轻税负,优化支出结构,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较大幅度地扩大政府投资,增加政府公共支出。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适当减轻居民的税负,减轻企业负担,加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了加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基础,需要增加财政支出中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大幅度扩大财政赤字,适当增加国债发行规模。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改善金融调控,保证货币信贷供给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二是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调动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测和指导。三是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注重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的稳定。
    在认真落实扩大内需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如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9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在2008年年末新增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政府公共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保障性住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及铁路、公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投入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及服务业发展。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减轻企业税负,促进企业增加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投入。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公平税费负担,推动节能减排。继续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加强规范管理。落实好目前已出台实施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和对农民的补贴,实施家电和汽车下乡补贴政策,带动和引导消费需求。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增加财政投入,着力保障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和节能减排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引导增加银行贷款,重点支持行业振兴规划项目。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何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全面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体现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体现了货币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的政策取向。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是要改善金融调控。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适当增加货币、信贷投放,保持银行体系充足的流动性,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2009年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二是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用好新增信贷资金,加大“三农”、中小企业、灾后重建、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区域协调发展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投入。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三是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证资金渠道畅通。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和特点,创新和改进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