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蝇王》读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121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蝇王》读后感.docx

上传人:Q+1243595614 2017/10/10 文件大小:1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蝇王》读后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蝇王》读后感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讲述了发生在未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故事:一驾搭载几十个孩子的飞机因受到攻击,被迫在坠毁前把孩子们投放到一个孤岛上,为了生存和获救,起初孩子们以幼稚的民主形式集结在一起。后来,因为误解和恐怖,“蝇王”出现了,孩子们开始互相残杀,失去理智。乍一看去,这只是荒岛历险故事和乌托邦故事的变种。然而《蝇王》能够历经数百年在众多读者当中传颂并被反复讨论,自有其深刻之处。
“蝇王”即苍蝇之王。在《圣经》中,“蝇王”被称为“万恶之首”。在小说中,蝇王最直接的意象代表是孩子们用来“祭祀野兽”的野猪头。它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被无数苍蝇叮咬,发散出阵阵恶臭,极端恶心和恐怖。它一边连接着孩子们无法战胜的自然神秘主义,一边连接着孩子们因恐怖而被激发的惊人兽性。——这小说迷人的地方也正好在此——丰富,自然,条理清晰的使用意象。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范围内,探讨人本性中的善恶,原始兽性和现代文明的交锋,还有无法调和的茫然与绝望。或者还有更多,如果再变换点角度的话。
抛开威廉·戈尔丁自身的经历不谈——一般作家的生长经历和环境会很直接的渗透到作品中去。威廉遭遇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制造的恐怖和不安,让他所骄傲和坚持的独立观察和思考从一开始就过于悲观了。再加上冷战中为了达到东西方平衡的核威慑对威廉的刺激,《蝇王》所隐藏的绝望以及奔流直下的悲剧是被事先完全不公正的给强行安排好了的。若王尔德能读到《蝇王》,那大概他会很不以为意的耸耸眉头:这也太不艺术了。——应该看到威廉更为杰出的地方,就是他似乎很用心的为人和人类社会构建了一个实验场,并且可以说是伟大的把这个实验场变的复杂,逼真,抹去一些刻意的成分。他几乎让人们相信,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介入,这个小小的封闭实验场将变成一个现代社会,只需有足够的时间。
在孤岛这一意象被反复使用的历史中,一向****惯用来作为人类勇气和智慧的对手。它越强大,人类就更强大。在于它们的斗争中,人的精神性被放大和歌颂。通常
人与孤岛的对抗多是个体行为。比如《老人与海》里的桑地亚哥,一叶扁舟是他的载体。这个孤岛的作用完全站在人这一边,是同盟军,而且是勇气再次启航的必要保证。还有《白鲸》,在这部鼓舞人心的小说中,作为孤岛符号的依然是船。这艘船体现出了一点点的自主性,它是被需要的,连接神秘主义的难以驾驭的厄运之剑。由于这次的孤岛有所放大,故事中的人物有些类似于《蝇王》一样构成了封闭的社会。值得注意的是,追逐***鲸的航舰上形成的社会,是以亚哈船长为首的绝对专制制度。这种制度自人类远洋开始,就是被默认的,无可指责的。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同时当这种专制继续放任,那么杰克·伦敦在《海狼》里描绘了它的极致:大酵母吞小酵母的过程。
转过来看看《蝇王》里那些建造社会的孩子们吧。不完全脱离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