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节修辞格(一)
一、辞格概说
(一)什么是修辞格
修辞格,简称辞格,又称辞式、修辞方式。
它是具有特定的表达形式和特殊表达效果
的修辞格式。
(二)修辞格的特点
 
。
二、常见的修辞格
(一)比喻
打比方,它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
通过类似联想,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其他
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法。
①孤之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陈寿
《三国志》)
比喻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成分,两个条件。
这三个成分:一是所描写的对象,即被比
喻的事物,叫做本体;二是用来作比的事
物,叫做喻体;三是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
语,叫做喻词。
两个条件: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类
性质不同的事物;再一个是本体和喻体之
间必须有某种相似之处,即必须有恰似点。
如果不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就不能很好
地构成比喻。例如:
②火星像太阳一样,也是恒星。
③时间过得真快啊,快得像剃头刀一
样。
(1)明喻
明喻,就是明显的打比方。其典型格式是:
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如、如同、
犹如、仿佛、似、恰似、好比、一样、
一般、像……一样、如……一般、好像
……似的”等。例如:
①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
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唐,李煜《虞美人》)
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
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⑤共产党员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毛泽东)
(2)暗喻
暗喻也叫隐喻。从表面上看像判断、叙述或
说明,但暗含这比喻。它是比明喻更进一步
的比喻,它不露比喻的形迹,本体和喻体的
关系更为密切,更加直接。它的基本形式是:
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常用的喻词有:“是、成、成了、成为、变
成、变为、当作、看作、做、即、叫、
叫做”等。例如:
①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②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
包打中丞括》)
③昨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李白
《《妾薄命》》
④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
⑤生活是一张空虚的网,张开着要把
我捕捉。(艾青《火把》)
(3)借喻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其典型格式为:
乙(喻体)代甲(本体) ①老爹一天难开几
回口,柳叶眉十分闷得慌,就在老爹身边叽叽
呱呱,打定主意要敲响这个阴沉的木鱼。
(刘绍棠《瓜棚柳巷》)
②在寻找中,我就怕我未成熟的果实,偏偏
毒死了偏爱我果实的人。(鲁迅《写在“坟”
后面》)
③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
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
遍全球。(《国际歌》)
借喻的例子又如:
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骤雨过,珍珠(雨珠)乱撒,
打遍新荷。(元·元好问《骤雨打新
荷》)
⑥晓妆新,高绾起乌云。(头发)
(元·杨果《春情》)
明喻、暗喻、借喻这三级比喻,一级比一级紧密,到借喻则干脆用喻体代替本体了。
除了以上三种基本类型外,比喻还要许多
变通形式。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类型:
(1)强喻
本体事物不但像喻体事物,而且在程度上
超过了喻体事物,从而使本体事物的性状更
加鲜明、真切。这种比喻叫强喻。它往往是
比喻,又是夸张。它常用“甲比乙更……”的
形式来表示。例如:
①可是在中国,那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
比罐头还严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②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
要深多少倍。(杨朔《茶花赋》)
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