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关于景物的读书笔记.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关于景物的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小果冻 2023/3/2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景物的读书笔记.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关于景物的读书笔记 】是由【小果冻】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关于景物的读书笔记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关于景物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篇二:读书笔记——窗外的风景更美】
窗外的风景更美
——读?学校在窗外?有感
新一轮的图书漂流终于到我们学校了!我如饥似渴地读完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书中作者谈对教育的理解,并不是那种理论色彩很重的“教授之书〞,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亲切地娓娓道来,谈生活中的教育,谈孩子的成长历程和开展变化。
当我读到第一篇?孩子为什么去学校?,感受极其震动。黄老师用“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的问题直击人的心灵,一篇篇通俗的标题和故事阐释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确实引人深思。黄老师把当下学校教育存在问题进行了深挖和反思,道出很多人想说而又未能说出或是不敢说的话题,一语中的。文中,黄老师大胆提出当下学校教育制度诸多弊端,点出了正是这样的学校教育扼杀儿童的成长和创造能力的开展。如文中提到:我不能确定孩子是否一定要去学校,因为今日的学校所教给孩子的,不是联结于人的内在世界的“经验知识〞,而是一整套的经过标准化、抽象化的“套装知识〞。这一整套的套装知识反而把人从真实世界中别离出来,与不同时空的人类经验隔离开
来。当学校有了它应该给孩子的东西,才能讨论孩子应不应该去学校。孩子为什么去学校?黄老师的看法是:为了翻开经验世界与开展抽象能力,以便与世界真正联结。主张学校教育应该做,而且只能做这两件事:
翻开人的经验开展抽象能力。同时他指出,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梦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
创作。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灌输,将孩子培养成做题、考试的机器,扼杀孩子的兴趣趣向。在一个家庭中,最忙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早上7点起床,晚上10点前很难休息。期间,不是上课就是做题,一点时间都不能耽误,不然将会落后于人,这就是我们的
教育环境,我们就是这样复制着〔教育着〕我们的下一代。目前很多学校教育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正在扮演的角色,其实是很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成为复制知识的机器,学生完全没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上,学生们的学****大局部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只能充当从旁协助的作用,所以教育的重点,应该首先放在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们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们想学、好学和乐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们看到学****的方向。再其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
学生需要怎样的学****环境?我们的教育成了束缚孩子心智的场所,我的孩子在幼儿园中班就开始学****汉语拼音,虽然不要求拼写,但仅仅是识记对孩子也是一种扼制。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某西方国家家长状告幼儿园的例子,在老师没教孩子字母o之前,孩子觉得是圆,是太阳,是......教后那就是字母o,结果是家长胜诉。我们中国的校园,特别到了中学,很难看到学生那种特有的阳光和灿烂,多数脸上写满的是疲惫与木讷,对学生而言,外表学到了很多知识,但这些知识消化了吗?是他们自己的吗?为他们翻开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会觉察我们的教育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学校学到的这
套知识,正是忽略了知识与人的主体经验相互联结,造成我们的学生浮离于真实世界之上,只知道一些普通法那么,面对真实生活、真实世界,只能以套公式的方式对待人生。后果就是,学生一旦离开了学校,曾经的知识便被遗忘的所剩无几了。知识是什么?显然不是在书本上和教科书上的套装知识,还包括人与世界互动形成的经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学校在窗外,这本身也是一种隐喻。我们的学校教育,理应推开那一扇关闭的窗,看一看窗外的风景。其实,仅仅看一看窗外是不够的,窗内和窗外已融二为一。学校教育也一样,只有与个体经验相连,与真实世界联结,实现窗内与窗外的一体融合,才能让受教育者的人生特质得以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
卢梭曾提出:教育即成长。可以说这是教育的本义,而作为教育者所能做的只是给他们一片土壤,有风雨、有阳光、有沃土、有盐碱,然后你会听到孩子们的生音:正在生长,请勿打搅。他们需要的不是套子里的知识,也不需要自己成为套子里的人,他们要成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和价值。当美国大片在探讨?阿凡达?、宇宙、未来世界时,我们中国大片却在研究?孔子?、?画皮?......一个面向未来,一个面向过去,。假设中国人一直在缅怀失去的荣耀,那么未来世界的竞争中我们将处于何地?假设学生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而不能通过建立与世界的积极有效联结起来更早的开发潜能,面向未来,那么成长就永远只是成长,而不是长成。
读完此书,深深觉得我们教师真的应在埋头工作时,抬起头来看一看学生,看一看自己,更要看一看窗外。
【篇三:?季羡林读景?读书笔记】
?季羡林读景?读书笔记
“智者乐,仁者寿,长着随心所欲。曾今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2023年感动中国给获奖者季羡林的颁奖词。季羡林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陌生。他于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因家境贫寒,六岁时投奔时在济南的叔父,受到严格教育。先后获清华大学西洋文学学士学位,德国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副校长等。是著名的教育家、东方学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学术界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
?季羡林读景?一书是宁静致远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宁静致远系列丛书是为了纪念季老收录选编并于季老去世一周年时出版的,旨在用朴素的追思情感为读者呈现季羡林先生读书、读人、读景、读世、读史的精准思辨,感受先生一生追求学问的“彻底性〞和“天人合一〞的世界眼光,泛博大爱以及最宽忍最明亮的心怀。整套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智者一生的思想轨迹。我比较喜爱历史和山水风景,以前经常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但很少读写景方面的书,这一次偶然看到?季羡林读景?一书,感觉还是非常欣慰的。
?季羡林读景?这本书收录了季先生从22岁到91岁近70年的写景散文。有趣的是,在季先生31岁到51岁这整整2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收录一篇文章,不知道从1942年到1962年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书中大局部文章都不是很长,可能是因为我文学修养太低,通读这些文章时感觉不到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单从文字外表来看确实是平淡无奇,用一个文雅一点的词——朴实无华——来形容应该是比较贴切的。在这60余篇散文里我找不到太多华美的词藻,很多时候看似都是平铺直叙。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疑心:这难道就是大师之作吗?还文绉绉地冠以“宁静致远〞的封号,是不是太过于矫揉造作了。但后来,尤其是当我回味读过的一些文章时,才渐渐明白“宁静致远
〞用在这里一点也不为过。这本书并不适合在喧闹的都市里读,而是适合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如果外面飘着雪就再好不过了〕,
一个人在柔和的灯光下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都不是简单的一处景。一簇海棠花、一株夹竹桃都蕴含着错综复杂的情感和哲理。正如编者评价的那样:季老的很多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并不单一,而是相互融合贯穿又有学者的精研在里面,涉及书、史、人、世,个体与天道之融,小我与大观之势,内容极为丰沛,文字蕴含极为深远。
我只把这本书细读了一遍,不能完全领会书中潜藏的思想精华,但多少还是有一些感触的。
书中有一篇文章看起来比较突兀,题目是?母与子?。说它突兀,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善意的谎话,并不是什么写景散文,我甚至可以把它作为一篇短篇小说来看。文章大意是作者母亲去世,作者回家乡奔丧,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哀之中。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一个“干皱的面纹,霜白的乱发,眼睛因为流泪多了镶着红肿的边,嘴憋了进去〞的老妇人。这个老妇人显然是经历了世事的沧桑,有点像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他有一个儿子,因为家里没有饭吃,出去当兵。老妇人每天都盼着儿子回来,后来终于收到了一封早该在半年前寄来的信。因为村里只有作者认识字,所以老妇人兴奋不已的把信交给作者,请作者帮她读信。然而信的内容却是她的儿子已经阵亡了,让她找一个人把她儿子的棺材运回来。作者不愿让这位已经饱受摧残的母亲再次受到打击,便谎称她儿子升了官,很快就会回来看她。
文章以作者自己与母亲和老妇人与当兵的儿子一暗一明两条线展开,非常带有文学色彩,但却深深地触动了我。两对残缺的母子、不加修饰的文字,竟将母子之间的亲情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母亲健在时,唠唠叨叨,我们或许还会感到烦,但当你读到“正中放着一个大而黑的木匣子,这匣子里装走了我的母亲,也装走了我的希望和幻影
〞时,你的心恐怕要颤抖了。当我们长大之后,有了自己的世界,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母亲,我们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把母亲忘了。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在情人节也许会不惜重金买一大堆玫瑰送给不知道最终属于谁的女孩子,但在母亲节却吝啬得连一条祝福的短信都不舍得给母亲发。殊不知母亲每天都在某一个角落里望眼欲穿地企盼着孩子的身影。面对装着母亲的木匣子,作者陷入极度悲哀之中,这是回忆、
内疚交织的结果。母子亲情剪不断,怎几颗眼泪了得?
季先生留德十年,其中哥廷根这个只有十来万人的小城成了先生的第二故土。不是因为在哥廷根他获得了博士学位,而是因为一座塑像。这座塑像是有生命的,他是一位教授,也是季先生的“博士父亲〞。季先生留德十年里经常去这位教授家吃饭,季先生几乎也见证了这个家庭的悲惨遭遇:二战期间,教授的儿子战死在北欧战场,不久,教授自己也被征参军。留下教授夫人一人孤苦伶仃,季先生就成了她最亲近的人。在以后的日子里,老教授怀着毫不利己的心情对季先生加以教导,才使得季先生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学有所成。同时季先生与教授夫妇之间也结下了难解的师生情。时隔35年,当季先生再次踏上哥廷根时,教授夫妇已经是老态龙钟了。师徒促膝长谈,共同回忆那些老哥廷根的老生活直到深夜,最后依依惜别。尽管他们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了,但都不愿成认。老教授把先生送上车,车开走了,老教授却依然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成了一座塑像。
这是多么深厚的师生情啊!完全没有了隔膜,超越了国界,黯淡了学术。一座塑像诠释了一种不寻常的情愫。我时常在想中国的一句古话:患难见真情。季先生与老教授夫妇不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吗?身处异国、孤独无依的季先生把自己的导师作为亲人,痛失爱子的教授夫妇也把季先生作为精神的寄托。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联系,有的只是简简单单的师生关系,因为一场战争,他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这种真情与亲情有多大区别呢?
也许是编者成心安排的,在这本书中另有两篇文章描述的也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小故事。作者是从花园为切入点来引入的。也是一对老夫妇,不同的是,这对老夫妇住在中国,而且他们的家离季先生的家不远。男的是中国人,女的是德国人。男的非常喜爱侍弄花,女的那么有点怪,三十多年从未打理过花园。一夜之间男的突然死去,别人都以为女的会回德国,但出人意料的是,季先生在一天中午竟然发现女的在花园里采摘丈夫所种牵牛花的种子,季先生问她采摘这些种子干什么,她的答复极其简单:“我丈夫死了,但是他爱的牵牛花不能死。〞短短一句话反映出多么厚重的夫妻情就不用我再多说了。
这本书既然是写景散文当然不应该少了对山水美景的描写。季先生一生去过不少国家,对世界各地的景观也有所了解。但是在这本书中我没有发现太多专门描写著名景点的文章。?登黄山记??在敦煌?是比较少有的几篇相对较纯的写景之作。很多文章都是写一些不起眼的花草树木,像?枸杞树??海棠花?等,但即使是写一些小花小草也掺杂有其它的成分,真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
在书中经常会读到作者同外国友人一道观景的内容。文章根本套路是前面大局部写景,后面笔锋一转升华到两国友谊的高度。比方“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夹竹桃?〕“大米上写着‘印中友谊万岁’几个字〞〔?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应该是季老的一种写作风格吧,但我并不想就此做太多评论,论写作,季老是专家,我还没有资格在这里指手画脚,我只想表达一下自己对季老的敬意。季老作为一个文人,却时刻关注着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在这里他实现了“小我〞与“大我〞的转变。一个中国人在外国,无论你的身份是什么,维护祖国的尊严是爱国,保持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更是爱国。尤其是在当下这个高度信息化、日益缩小的社会里,中国必须注意与周边及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这是一个大国长久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石,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开展的必要条件。
在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文章当属?延边行,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季老写这篇文章的手法比较巧妙,他以一条半死不活的鱼的口吻来向人类控诉。控诉人类对鱼类的残忍捕杀,控诉人类吃喝成风的恶****控诉现实社会的勾心斗角。这篇极具挖苦性的文章是季老对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日益恶化的关系的批判。在?喜鹊窝?中,孩子偷走小喜鹊的情节与这里的吃鱼是异曲同工的。作者是在用这些无声的文字来唤起人们的良知,同时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说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在?老猫??***二世?中,作者提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三只猫:虎子、***和***二世。这三个小不点前后陪伴了季老十几年。季老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保护,他们也懂得季老的心思。季老每天都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任务:溜猫。想象一下,夕阳抱猫
向斜阳是多么温馨的画面。
说了这么多,无论亲情、师生情还是夫妻情,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字里行间都表达着一种无私的大爱。整本书实际上是以和谐为主题的。季老认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全世界都要“和为贵〞。这不正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开展〞的主旋律吗?
践行科学开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旗正在中华大地迎风飘扬,而季老早就在用他一生的心血默默地为这面大旗着色。?季羡林读景?一书里作者用短短的几十篇散文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智慧。面对浩渺的宇宙,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守好“人〞的本分。
陈双强
20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