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管理案例分析
Case study
大连民族学院郭景福
案例教学: 课堂实践
管理是一种实践!
华为“721”培训法则——70%的能力提升来自于实践,20%的能力来自于导师帮助,10%的能力来自于课堂学习。
课程简介
一、案例的概念、特点
二、案例研究的起源于发展
三、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案例的概念特点
案例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某个事件的真实记录和客观的叙述,以描述的方式重现了以往发生的事件以及对事件做出的决策、解决办法和得到的结果,对我们处理现在或者是
——未来发生事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研古知今”
比如:有医学案例、法律案例、管理案例等等。
“案例”一词,英文为“case”,汉语可以译为“个案”、“个例”、“实例”、“事例”等。
案例教学——case study
案例者,乃相关事实的说明,它提供问题的状况,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中国最早进行案例传播
Source: Improving Strategic Planning: A McKinsey Survey, The McKinsey Quarterly, September 2006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采用民间的寓言故事来阐发事物的内在规律。
“守株待兔”“龟兔赛跑”……的 3 种规则。。。
用作阐述哲理的典型的例证:
“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制度和规则决定结果”
《春秋》、《战》以及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以一事一议,以事论理的形式,记载了历代较有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使读者得到借鉴和启发。
苏格拉底开案例教学之先河
案例教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Socrates)创造的“问答法”教学就是案例教学的雏形,开案例教学之先河。
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其判断的标准是一般的社会通则。
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学思结合”,可以把获得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导学生在认识中逐渐排除非本质的成分,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问:虚伪应当归于哪一行?
答: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一行。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
答:应归于非正义一行。
这时苏格拉底问道: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其采取了奴役的手段,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认识和理解“正义”与“非正义”
苏格拉底又接着说:如果一个孩子有病,却不肯服药,父亲骗他说药很好吃,结果治好了他的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行呢?
答:应属于正义一行。
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枪,这种偷盗是正义的吗?
答:它们属于同一类的情况。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间不能存在欺骗吗?
案例的特点
真实可信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来源于真实实践,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决不可由教师主观臆测,虚构而作。来源于实际,可隐名。
客观生动
生动,是在客观真实基础上的,旨在引发学员兴趣的描写。应更多地体现在形象和细节的具体描写上。
案例的多样化
案例的结果越丰富,越多样性,越有价值。
案例研究的类别
案例研究类别
探索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解释性研究
是什么?
What ?
什么人,在哪里?
Who, Where ?
如何,为什么?
How, Why?
计划结果是什么?
谁执行这一计划?
如何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