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湿疹常识
概述
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也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但常在冬季复发或加剧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
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类似西医学的急性湿疹、耳周湿疹、阴囊湿疹、异位性皮炎及婴儿湿疹等近年来,湿疹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气候环境变化,大量化学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均有关系。
患处皮肤特征及中西医治疗注意
《医宗》患处皮肤特征: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见于面部、耳后、四肢屈侧、乳房、手部、阴囊等处,对称分布。
西医治疗,医生一般会选择维C加地塞米松和一些临床药组合而成。但最好不要用药超过四天,超过容易加重病情,使病情由局部转为全身性。如继续用药,有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情况发生。出现满月脸等病征。
中医治疗下面有所介绍。中医治疗对湿疹有很好的效果,如百肤乐湿克,青黛膏,黑豆留油膏,但用药时间较长,三周左右。中药中一般会有
的药物是防风,泽泻,半夏,地肤子,苍术,当归,生地,蝉蜕,苦参,荆芥,蛇床子,青黛,蒲公英,金银花,黄柏等中医上说,祛风先理血,血行风自灭,所以治疗湿疹是在消风散上相加减。治疗湿疹第一步:
1、寻找病因,隔绝致敏源,避免再接触,禁食酒类及易过敏、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注意皮肤卫生,不用热水烫洗皮肤,不外用刺激性止痒药。积极治疗全身性疾患。
2、全身治疗:西药以止痒抗过敏为主,可选用抗组胺类药物,钙剂。中药以清热利湿,疏风清热、养血疏风润燥为主。
3:使用纯中药的立湿宁治疗,清热利湿凉血,适用于湿疹的各种类型,尤其是针对慢性湿疹及阴囊湿疹疗效很好,20天是一疗程,每天3次局部涂擦,若病史较长,建议患者可以搭配口服中药进行内服调理,可以选择皮肤病血毒丸、龙胆泻肝丸,苦参丸等。
中医在临床上将湿疹分:湿热症,血虚风燥症。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脾虚夹湿”
偏湿者皮肤的水泡较多,搔后泡破渗出黏体,患者会有疲倦、胃口欠佳等症状,中医以除湿止痒汤治疗。
慢性湿疹患者要注意“脾虚夹湿”的问题,病情日久,患者皮肤会呈现暗淡不红、渗液少、有淡黄色的脱屑或结痂的斑片,脸色也较苍白,胃口不好、腹胀、排便稀软,中医多采用除湿胃苓汤治疗。
此外,也有部分慢性湿疹患者属于“血燥”型,皮肤会变得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肤色暗淡甚至有色素沉淀。
中医建议,湿疹患者应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与油炸的食品,饮食应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榴莲、芒果、龙眼、荔枝等属热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患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清热利湿食品。
疱疹样湿疹的病理疹断
疱疹样湿疹(Eczema Herpeticum)于1845年由Kaposi提出,又称Kaposi水痘样疹,种痘性湿疹及柯萨奇湿疹等名称。
【诊断】
1、诊断根据有单纯疱疹接触史和临床特点,在原有湿疹皮肤上出现多个脐窝状水疱和脓疱、伴全身症状即可诊断。
2、鉴别诊断
(1)牛痘性湿疹本病有种痘史,组织病理检查:基底层细胞原浆内有牛痘病毒包涵体。
(2)水痘发疹前全身症状轻微,无原发湿疹等皮疹。
(3)天花有传染流行病史,无原发湿疹病史,全身症状重,有密集的脐窝状脓疱。
(4)脓疱病脓疱表浅,易破形成蜜黄色脓痂,脓疱不呈脐窝状,无全身症状。
【湿疹重点治疗措施、原则及护理】
1、有湿疹、异位性皮炎等皮肤病患儿,应避免接触单纯疱疹病人。
2、发病后及时隔离,卧床休息、多饮水,多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加强护理。
3、全身及局部治疗可与单纯疱疹治疗相同。对严重患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每次3~6mL,每日或隔日1次。
湿疹原则用药:
1、去除病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就是避免过敏源。
2.、抗组织安药物。如敏迪、比特力(氯雷他定)
3、维生素类。选择针对性强的VB2和VB6
4、皮损渗出明显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感染局部及全身加用维生素治疗。
5、外治可以选择纯中药百肤乐湿克,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修复皮损等效果显著!
总概:
第一红斑丘疹无渗出者外用粉剂或散剂
第二糜烂渗出者首先以水剂冷湿敷然后以植物油调散外用
第三慢性湿疹皮损肥厚外用膏剂或油膏
湿疹护理重点
1、按皮肤科一般常规护理。
2、避免鱼、虾、浓茶、咖啡、酒类、麻辣食物等。
3、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