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空调通风系统规范 】是由【秋江孤影】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空调通风系统规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1、总则
为了预防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空调系统)传播传染病,保护人体健康,制定
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空调系统的一般卫生要求、传染病流行期卫生要求、净化消毒装置卫
生要求、卫生学评价和卫生管理要求。
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空调系统,其它场所空调系统可参照执行。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
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
范。
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9663-967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
GB/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4、术语与定义
4、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给定的要求,而对空气
进行处理、输送、分配,并控制其参数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4、2空气传播性传染病
以空气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
4、3空气净化
采用某些技术或方法去除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微生物和气态污染物。
4、4可吸入颗粒物(PM10)
能够进入人体呼吸道的空气动力学当量质量中位径为10微米的颗粒物.
5空调系统的卫生要求
5、1要求
5、1、1空调系统新风量和运行参数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新风采气口的设置应保证所
吸入的空气为室外新鲜空气,新风采气口应远离建筑物排风和开放式冷却水塔。严禁间接从空调
通风的机房、建筑物楼道及天棚吊顶内吸取新风。
5、1、2空调系统的过滤器(网)、表冷器、加热(湿)器、冷凝水盘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
查、清洗或更换。
5、1、4空调文章内的送、排风口应经常擦洗,保持清洁,表面无积尘与霉斑。
5、1、5空调系统的机房内应保持干燥清洁,严禁堆放无关物品。
5、1、7空调节器系统的冷却水、冷凝水及送风的卫生要求见表达1。
表1冷却水、冷凝水及送风的卫生要求
系统
项目要求
部位
冷却冷却水、冷凝水中
不得检出
冷凝军团菌(采样量200ml)
可吸入颗粒物(PM10)≤
细菌总数≤500cfu/立方米
空调
≤500cfu/立方米
真菌总数*
≤1000cfu/立方米
送风
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
不得检出
物
注:*相对湿度≥80%PH的天气全年少于100天的地区取500。
相对湿度≥80%PH的天气全年多于100天的地区取1000。
5、1、8空调系统冷却塔应保持清洁,每六个月清洗一次。
5、1、9空调系统清洁(洗)后的清洁程度应达到:每平方米管道表面积尘量≤(擦拭法)。
5、1、10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制定预防空调系统传播疾病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
括不同送风区域隔离控制措施、最大新风量或全新风运行方案、空调系统的清洗消毒方法等。
5、2空气传播性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卫生要求
5、2、1当地发生可能通过空调系统传播的空气传播性传染病疫情时,应按照卫生行
政部门的要求启动应急预案。
5、2、2公共场所内发现空气传播性传染病病例或者疑似病例时,应当及时关闭所涉
及区域的空调系统,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报告疫情,并按照当地卫生行
政部门的要求对公共场所及其空调系统进行消毒处理。
5、2、3无病例公共场所内空调系统的使用
5、2、3、1回风带有可控制装置的空调系统,应根据预防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需要,关闭空调系
统回风,避免建筑物内各房间、各区域的空气在空调系统内相互混合送入室内。
5、2、3、2以循环风为主,新、排风为辅的全空气系统应按照疾病控制工作的需要采
用最大新风量或全新风运行。当采用全新风运行时,空调机组只有送风机的,应封闭空调机组的
回风口;空调机组既有送风机又有回风机的,应关闭空调回风机至送风通道的混风阀。无法全新
风运行时,应按系统最大新风量运行,并采用安全、有效方法对回风或送风进行连续的消毒净化
处理。
5、2、3、3采用专用新、排风系统的空气,水空调系统(风机盅管+新风系统),应按最大新风
量运行。
5、2、3、4在空调系统运行时,室内应合理开窗通风。
5、2、3、5空调通风系统的过油器(网)每周清洗或更换一次,过滤器更换时应先消毒后更换。
5、2、3、6空调系统的表冷器、加湿器、新风机组、冷凝水盘应每周清洗消毒一次。
5、2、3、7空调系统的开放式冷却塔应每周清洗消毒一次。
5、2、3、8空调系统冷凝水和冷却水应进行消毒处理,不得任意排放。
5、2、3、9对空调系统的部件表面消费可选用各种含氯消毒刑,对风管内壁进行消毒时,在确
保人员安全情况下使用过氧乙酸或臭氧,消毒方法见表2。
表2空调系统部件消毒方法
消毒方
消毒对象消毒剂作用时间
法
含氯消毒剂(有效氯
过滤网浸泡15-30min
250-500mg/L)
冷却水、冷凝含氯消毒剂(余氯≥
投放30min
)
冷凝器、冷凝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擦拭或
30min
盘1000-2000mg/L)喷雾
过氧乙酸(1克/立方米)
风管内壁熏蒸1h
臭氧(20-30mg/立方米)
5、2、3、10空调系统需要清洁消费时,应先进行系统或部件的清洁(洗),达到相应卫生要求
后再进行消毒处理。
5、3净化消毒装置的卫生要求
5、3、1空调系统配备净化消毒装置时,不宜选择化学消毒方法,应选择可以连续对空气进行
净化消毒的物理方法,如过滤、静电吸附、紫外线等。不得使用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净化消毒装
置。
5、3、2装有空气净化消费装置的空调系统,净化消毒装置本身不得产生可进入空调系统的有
害物质,净化消毒装置应当符合以下卫生要求(见表3)。
表3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卫生要求
项目条件要求
装置阻力正常送排风量≤20pa
污染物一次通过≥50%
净化效率
污染物高浓度连续运行效率下降<10%
5、3、3空调系统使用的净化消毒装置应有专业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
5、3、4空调系统的净化消毒装置应经常检查,达不到表3的卫生要求时,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6、卫生学评价
6、1污染状况检测
6、1、1对冷却水、冷凝水卫生状况及空调送风进行捡查、检测、分析。
6、1、2对系统机组(包括空调箱、过滤器、加湿器、表冷器、风机盘管等)、管道及其附件(阀
门等)的污染情况(包括尘粒、碎屑、污垢和细菌、霉菌)进行检查、检测、分析。
6、2评价准则
6、2、1冷却水、冷凝水和空调送风中检出军团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为严重污染。
6、2、2空调系统机组和通风管通污染程度判定见表4。
表4空调机组和通风管道系统污染程度判定
污染指标
污染程序
积尘中微生物(cfu/g)管道积尘量(克/平方米)
严重检出致病微生物≥20
细菌≥10000
中等2-20
霉菌≥3000
6、3评价结果
6、3、1确定空调系统的污染程度。
6、3、2提出空调系统的清洁、消毒范围和方法。
7、卫生管理
7、1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卫生管理责任制,制定空调系统卫生管理制度,做好经常性
检查、日常维护和清洁工作,确保空调系统运行的卫生安全。
7、2公共场所经营者负责组织对公共场所内空调系统的冷却水、冷凝水、送风、风管、净化消
毒装置及其它相关系统部件进行检测、评价、清洁与消毒。空调系统维修、清洁、消毒、卫生检
测与评价应由专业人员负责实施。
7、3经检测,空调送风不符合本规范5、1、7规定的PMl0、细菌和真菌总数卫生要求的,应
首先对空调系统进行卫生学评价,然后根据卫生学评价结果对空调系统新风管、送风管、回风管、
空调箱等通风系统和有关设备、装置进行维修、清洁(洗)和消毒。
7、4经评价,空调系统污染程度为中等的,应当更换过滤器网,对局部设备部件进行清洗消毒。
7、5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公共场所经营者应立即关闭空调系统进行清洗消毒:
1、冷凝水中检出军团菌等致病微生物的;
2、空调送风中检出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的;
3、空调系统污染程度为严重的;
4、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况。
经评价,空调系统达到本规范5、1、7规定的卫生要求时,方可重新启用。
7、6从事空调系统卫生检洲与评价、清洁(洗)消费工作的专业技术机构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
部门的资质认定。
8、卫生检验检测
8、1空调系统清洁技术要求见附录A。
8、2空调系统军团菌的检验分析方法见附录B。
8、3空调系统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方法见附录C。
8、4空调系统送风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GB/。
8、5调系统使用的消毒装置、消毒剂等的消毒效果评价方法见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9、本规范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10、本规范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附录A,空调系统清洁技术要求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系统清洁的技术要求。
Al清洁(洗)设备
通风管道系统的清洁(洗)应采周专用机械清洁(洗)设备,包括:风管内部观察与记录摄像、录(
像)设备、机械清扫设备(气动刷、电动刷、手动刷、高压气枪、高压水枪等)、带有高效过滤器
的污染物捕集没备(%)及其它配套设备、工具、器械等。
A2工作范围
空调通风系统包括:送回风口、送回风管、空气滤清箱、盘管组件、冷凝排水槽、加湿和除湿器、
新风管、风机、过滤器等。
A3集中空调系统的现场检查与现场准备
A3、1现场检查:开始空调系统清洁工作之前,清洁施工单位应检查整个系统,确定适合的清洁
方法、清洁工具和设备。
:清洁施工单位应查阅有关技术资料,进行现场勘察,制定详细清洁工作计划。
A4清洁工作要求
A4、1污染物控制,在清洁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敏感的异味,不可出现尘土飞扬的
情况,清洁过程中清除的污染物必须收集起来妥为处理。
A4、2部件清洁:确保空调系统的所有部件均满足有关标准的要求,完工时所有部件都必须安放
回清洁工作开始前记录下来的位置,清洁方法按本规范表4中规定的方法执行。
A4、3通风管道系统:采用专用机械清洁设备清除所有通风管道内的可视污染物。
A4、4作业出入口:清洁施工单位可通过空调系统不同部位的作业出入口进出人力和机械,进行
相应的清洁与检查工作。必要时可切割其它出入口,并保证施工后将其密封处理。
A4、5消毒处理:必要时对空调系统通风管道、设备、部件进行消费处理。
A5清洁状况检查
空调系统清洁后,由清洁施工单位按照有关卫生要求进行自查,必要时由专业机构进行检测、验
收。
A6安全措施、污染物处理
A6、1清洁施工单位应遵守有关的安全规定,制定安全措施,保护施工人员及建筑物内人员的
安全,并保护好环境。
A6、2从空调系统清除出来的所有污物均应妥善保存,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附录B:空调系统军团菌的检验分析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空调系统冷却水及其沉积物、软泥等外环境样品中军团菌的检验方法。
Bl定义:军团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属,通常在含L-半光氨酸和焦磷酸铁的BCYE琼脂培养基
上,培养两天以上长成白色、或从紫色变为兰色、灰绿色菌落,在长波紫外光下可发荧光。在低
倍显微镜下菌落呈毛玻璃状。在不含L-半光氨酸的培养基上不生长。
B2原理:水样中的菌经过滤膜或离心浓缩,为减少杂菌生长,浓缩样品的一部分经酸处理与加
热处理,一部分不作处理,将上述处理与未处理样品分别接种BCYE琼脂平板并进行培养,在选
择性培养基上生成典型菌落则认为是军团菌。
B3主要仪器设备:
B3-1平皿:90-I00mm
B3、2培养箱:
B3、3紫外光灯:波长360土2m
B3、4滤膜滤器:可装直径45lmm滤膜
:孔径、-
B3、6蠕动泵
B3、7离心机
B3、8涡旋振荡器:可达200rpm以上
B3、9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体式镜
B4采样:
B4、1采样容器:玻璃瓶或聚乙烯瓶,用前灭菌。沉积物与软泥需要广口瓶,不管什么容器均需
螺口或磨口。
B4、2采样量:每个采样点取水样100-200mL.
B4、3中和余氯:采样容器灭菌前加入少许硫代硫酸钠溶液以中和水样中的剩余氮。
B4、4样品运输与贮存:样品最好2天内送达实验室,不必冷冻,但要闭光和防止受热,室温下
贮存不得超过15天。
B5样品处置:如有杂质可静封沉淀或1000r/min离心lmin去除。
B6方法与步骤:
B6、1水样的滤膜过滤:将预处理过的水样通过孔径、,取下滤膜置于
15mL水样中,充分洗脱,将洗脱的样品分成三份,一份作热处理,一份作酸处理,一份不处理。
B6、2水样的热处理:取1±±1摄氏度C水浴30±5min.
B6、3水样的酸处理:,±,放
置5min。
B6、4接种与培养:,分别接种GVPC平板。接种过的平板静
止放置,观察到有培养物时,反转平板置35或37±,注意保湿。
B6、5观察结果:军团菌生长缓慢,易于被其它菌淹盖,故需每天在体式镜上观察,军团菌的菌
落颜色多样,通常呈白色、灰色、篮色或紫色,也能显深褐色、灰绿色、深红色。菌落整齐,表
而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状,在紫外光灯下,有荧光。
B6、6菌落验证:从每一个平皿上选2个可疑菌落,接种BCYE利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
平板进行传代培养,35或37±,凡在BCYE培养基上生长而在不含L-半光氨
酸的BCYE琼脂平板不生长的即为军团菌菌落。
附录C:空调系统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建筑物空高调系统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检测方法。
C1仪器
C1、1PM10检测仪器为便携式直读仪器。
Cl、2检测仪器颗粒物捕集特性应满足Da10=,σg=。
Da10仪器捕集效率为50%时所对应的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
σg仪器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
C1、3检测仪器的测定精密度误差小于10%.
C1、4检测仪器的总准确度误差(OSA)小于25%.
OSA=|b|+|lMVC|
b-重量法与仪器法配对测定PMl0结果相对误差的算术平均值
MVC-仪器法测定PMl0结果之间相对误差的几何平均值
Cl、-l0mg/m3。
C1、6检测仪器示值不是质量浓度的,须给出符合要求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
C1、7仪器使用前,应按仪器说明书要求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标定。
C2检测点布置
C2、1检测点在送风口散流器下风方向15-20cm处,并根据检测点数量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式均
匀布置。
C2、,设置3个检测点,,以上的设置5个检测点。
C2、3每一路空调通风系统负责3个或3个以下房间送风的,全部房间均应检测;负责3个以上
房间送风的空调系统,抽样10%检测,但不得少于3个房间。
C2、4每个检测房间送风口少于等于2个,全部送风口均应检测;多于2个送风口抽样50%进行检
测,但不得少于2个。
C3检测时间与频次
C3、1检测应在空调通风系统正常工况下进行。
C3、2每个检测点检测3次。
C3、3每个数据测定时间根据送风中PMI0浓度、仪器灵敏度、仪器测出范围确定。
C4检测数据处理
C4、1对于非质量浓度示值的测定值,按仪器说明书的要求将每次检测示值转换为质量浓度。
C=R*K
C-质量浓度,mg/m,
R-仪器有效示值(扣除本底值、基底值等后的示值)
K-仪器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
C4、2送风中PMl0浓度(Ca)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