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分析.pdf

格式:pdf   大小:31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分析.pdf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23/3/27 文件大小:3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分析.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分析 】是由【花开花落】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分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分析
·肇庆市统计局能源科·
目前,肇庆经济正处于平稳和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对能源需
求很大,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拉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如何化
解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是节能降耗的首要途径。现就近几年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与产
业结构的关系作如下分析。
一、全市能源消费利用的基本情况
(一)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
近几年,全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也保持
了较快增长。2005年-2008年,全市能源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情况如
下(见表一)。
表一:2005年-2008年GDP和能源消费增长情况表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GDP增长率(%)
能源消费增长率(%)
(二)单位GDP能耗逐渐下降
单位GDP能耗是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比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
地区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2005年以来,全市单位GDP能耗
逐渐下降,
吨标准煤/万元,表明能源利用效率逐渐得到提高。
1
图一:2006年-2008年期间各年度GDP能耗下降率
0
2006年2007年2008年
-1
-2
能耗降低率
-3-
-
-4-
-5
(三)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比
例关系。短期内的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常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来分析。它直接反映出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当经济中高耗能行业比重较大,科学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低
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增速通常会大于经济增速,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大于1;反之,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则会小于1。
表二:2005年-2008年全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其中:
(四)能源加工转换效率逐年下降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
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
该指标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管理水平高
低等的重要指标。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的提高,对节能降耗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反
2
之,则会促进能耗水平上升。
图二:2005年-2008年全市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
62


56

54能源加工总效率

50
48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
二、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分析
(一)从能源消费品种看,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我市的能源消费品种主要有煤炭、石油、燃气和电力(见表
三),它们消费量合计占全市消费总量97%以上。其中,煤炭和石油两
个品种占据消费总量的70%以上。
表三:2006-2008年能源消费品种构成表
2006年2007年2008年
吨标煤330371408
终端消费量
比重(%)100100100
吨标煤107124142
其中:煤炭消费量
比重(%)323335
吨标煤136154155
其中:石油消费量
比重(%)414038
吨标煤111214
其中:燃气消费量
比重(%)
吨标煤697889
其中:电力消费量
比重(%)212122
注:表中数据按当量值计算
综合来看,近几年全市的煤炭消费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样
低质型的能源消费结构客观上造成我市能源总体利用效率低,带来环
3
境污染、产品能源成本较高和产品竞争力偏弱。减少固体燃料的消费
比重,提高电力和燃气等优质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是我市未来能源消
费品种品种结构调整的重点。
(二)从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看,结构节能未有效发挥作用
开展节能降耗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直接节能,二是结构节能。结
构节能是指通过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提高低能耗行业比重,降低
高能耗行业比重来实现整体能耗的降低。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们
利用2007年和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对
2008年三次产业节能总量和结构节能量(表四)进行了测算,数据表
明:2008年三次产业节能总量为-,其中,直接节能为
-,。
表四:三次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及节能量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万吨标准煤)
08年三
07年单位08年单08年增08年三次
07年增加次产业
增加值能位增加加值比产业节能
值比重结构节
耗值能耗重总量
能量
-
--
-
其中:-
--
注:节能总量=【本期某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本期某行业增加值比重-上年同期某
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上年同期某行业增加值比重】×本期增加值
4
结构节能=【本期某行业增加值比重-上年同期该行业增加值比重】×上年同期该行业单
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本期增加值
直接节能=节能总量-结构节能
总体来看,我市直接节能效果显著,是目前节能的主要途径;结
构节能为正数,一定程度阻碍了节能总量的增加,三次产业中,一、
三产业结构节能为负数,第二产业结构节能为正数。从数据可以看出,
我市能源消费节能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
产业结构调整节能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作用。要实现“十一五”规划单
位GDP能耗下降16%目标任务,更应该从结构调整入手,不断加快第三
产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GDP的比重。促进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
提高第二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
(三)从工业结构重型化发展看,高能耗行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所

从三次产业节能总量看,%(见表四),第
%由工业来实现。然而从结构节能看,第二产业
,结构节
能均为正值。因此,进一步减少高耗能行业的比重,优化第二产业尤
其是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将是未来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所在。
长期以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投资倾向,使得我市重
工业发展不断加快。数据显示2008年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其中高能耗行业产值
%,。
三、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5
(一)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方向与节能降耗整体要求之间的
矛盾
2006年-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如下(见表五),可
以看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第二产业是能耗最高的行业,无形中加大了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
节能压力。形成了产业结构变化方向与节能降耗整体要求之间的矛盾。
表五:2006年-200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情况表
单位%
2006年增加值比重2007年增加值比重2008年增加值比重
合计100100100



(二)工业发展加快与整体能耗降低之间矛盾
近几年,我市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工业结构重型化比重逐年上升。
2006年-2008年,全市工业增长速度均在30%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增
速在20%左右,能源消费增长偏快。工业增速大大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增
速。
目前,我市依靠工业支撑GDP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产业结构重
型化格局短期内不会有显著调整,并有比重加大的可能。企业淘汰落
后产能和节能减排的主动力不足,政府对投入节能减排的一些重点治
理设施建设滞后,使得工业发展加快与完成“十一五”规划的节能目
标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三)低质型的能源消费结构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近几年承接产业转移,大批陶瓷和建材企业落户我市,能源消费
6
结构发生了以煤炭消费比重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低质型的能源品种,
客观上造成能源总体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量偏大,带来环境污染,
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严重影响。
四、未来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协调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积极提高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的
比重,扭转结构能耗上升的局面。
其次,我市工业高能耗产业比重偏高,高耗能企业较多,给节能
降耗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要大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一是把好
能耗增长源头关,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努
力遏制高能耗行业增长过快的势头;二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
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具有成长性,低能耗和高附加值的产业。
三是要坚决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能耗水平高的产品和企业。
(二)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加大能源转化力度
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年增大,不仅给环境和运输带来
压力,而且不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企业准入建设不仅要把好
能源标准审核关,而且要控制好能源消费项目审核关。不断提升电力、
油、燃气等优质能源消费比重。对能源消费大的项目准入要结合资源
综合利用项目捆绑审核,努力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三)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有意识地建立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多
7
产出、低排放,使废弃物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从而达到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实现全市“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还有两年时间,必须切
实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
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促
进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强化节能减排激励和约
束机制,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撰稿:陈福源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