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的读书日志
学号:12014130294 姓名:张月月
课程与教学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因此,任何课程和教学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见解,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有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和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定性的特点,可用于所有教育实践。普遍性目标所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教育情境,由于这种目标取向所给出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般性的宗旨和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目标菜单,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的作出解释,以适应各种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但是,“普遍性目标”取向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这类目标往往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受日常经验所限制;第二,这类目标逻辑上不够彻底,不够完整,往往以教条的形式表现,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第三,这类目标在含义上不够清晰、确定,而且常常出现歧义,容易成为一种政治游戏。
“行为目标”是以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行为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支配的,它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行为目标也体现了西方现代实证主义科学观,秉持决定论,信奉符合论的真理观,秉持还原论和决定论,认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为了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对目标进行分解,使其尽可能具体、准确,从而具有最大程度的可操作性。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科学化的历程中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行为目标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缺陷,第一,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有缺陷的,受技术理性支配的行为目标指向对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所以,行为目标是控制本位的,把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间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中的创造性,人的学习的主体性泯灭了。第二,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了,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了。第三,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预先具体化的。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为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教育情境的产物,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