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数字X线成像检查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学教研室:
第三节数字X线成像检查技术
1982年日本研制出CR系统,上世纪90年代末DR系统问世,使传统的X线摄影成功地走向了数字化,实现了影像信息的数字化贮存和传输。
主要介绍CR、DR系统的检查步骤、适宜曝光量、图像处理技术在摄影检查中的应用等内容。
一、操作流程
目前是数字X线摄影技术研究最活跃的时期。
各种机型CR在数据采集类型和工作原理有所不同,但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利用电子技术将X线信息的其它载体转变为电子载体,被探测器接收并转换为数字化信号,获得X线衰减值的数字矩阵,利用计算机进行进一步处理、显示、传输和存储,因而在操作步骤和程序方面大同小异。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各类机器的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在此主要介绍共性部分。
①室温及湿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温度100C~300C;相对湿度30%~75%),否则不能开机;
②检查电源电压、频率变化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③检查每一部分的地线是否连接完好;
④检查所有电缆是否存在不安全之处。
(二)CR系统操作步骤
CR系统的生产厂家很多,各有特点,但其组成和原理基本相同。一般操作步骤如下:
,再打开扫描主机开关,等所有程序进入后方可使用。
①关闭扫描主机;
②关闭计算机。
★
①录入病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ID号、临床诊断、送诊科室等;
②进入部位选择界面,如头部、颈、胸、乳腺、腹、骨盆、上肢、下肢等,选择被检体位所对应部位后,点击OK键,返回原界面,用条码扫描器对IP盒的条码窗口进行扫描;
③将扫描后的IP盒插入扫描主机读取已记录的影像信息;
④通过计算机对已获取图像进行对比度,翻转等的调整;
⑤根据需要选择单幅、双幅或多幅方式、打印张数后进行打印;
⑥完成了全过程,如重新开始,退出到主界面。
(三)DR系统操作步骤
:
①接通配电柜电源总闸;
②接通接线板电源;
③接通X线机控制器电源;
④接通电脑主机电源;
⑤开启DR技术工作站,确认网络影像存储服务器及诊断工作站已开启;
⑥开启胶片打印机;
⑦对X线机进行预热;
⑧系统开始正常工作。
(1)用户登录:操作人员首先在“技师”的位置选择自己的名字,并出现对话框,要求输入有效密码并确定,登录成功后启动相应的应用程序,出现操作界面,即可使用该系统。
(2)病历录入与选择:录入病历信息有:姓名、性别、年龄、编号、住院号、病区、床号、临床诊断、检查类型、送诊科室、送诊医师、技师、收费等。可根据需要进行录入,或使用条型码扫描技术一次全部录入。
(3)核对病人资料并设置曝光参数:根据申请单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确保无误。并按照所投照部位设置曝光条件(KV、mAs值)。
(4)摆位及对准中心线:根据病人实际情况摆好投照体位,如是对FPD曝光,要调好X线发生装置到摄影床(架)距离,并将遮光器中的灯打开,对准中心线,进行对焦。
(5)曝光:根据不同的投照部位采用不同的屏气方式进行曝光。如是对胸部摄影,提醒病人屏气后曝光,如是线扫描的,要点“采集”按钮,进行扫描并得图像。
(6)接受或拒绝:曝光(或采集)完成后系统会自动读出数据出现图像,然后选择适当的灰度曲线类型,根据图像质量,确定是“拒绝”还是“接受”。如果拒绝就需要病人配合重新摄影,如果接受表示摄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