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预习一:
1、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2、戏剧知识简介。
3、了解屈原的故事。了解戏剧作品《屈原》的剧情介绍以及《雷电颂》在作品《屈原》中的地位
4、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5、什么叫象征手法?文中哪些地方采用了象征手法?举例说明。
6、文中都采用了哪些修辞?作用?举例说明。
7、反复诵读,节奏分明,声调要铿锵有力。
8、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预习二:
1、找出文中采用排比、反复、拟人、呼告等修辞的地方,谈谈他们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2、文章使用象征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文中的屈原具有怎样的性格和高尚情操?(屈原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人?)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赏析品味语言(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6、本文的语言特点。
7、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屈原的性格和感情!
导入:
端午节的由来你知道吗?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做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部分《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郭沫若
雷电颂
学习目标:
,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体会表达的效果。
、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诗集《女神》 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写作背景及意图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戏剧知识
1、戏剧的概念: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应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
从题材上又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舞台说明、人物台词、戏剧冲突等
4、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5、本文是一篇话剧,也是一篇历史剧。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字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还有代表作《九歌》《天问》《九章》等。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