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登革热文稿.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登革热文稿.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14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登革热文稿.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登革热文稿
登革热
概述:
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收到大约500 000份登革热病例的报告,全球每年发生5,000万到1亿例登革热,。在我国,广东省正处于登革热疫情的高发期,今年疫情较往年来得早,局部暴发明显,疫情蔓延快、势头猛,截至2014年10月21日零时,广东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8753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6例,其中广州5例,佛山1例。
图1:广东省登革热近日疫情情况图
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为自限性传染病,每隔3-5年就有一个高峰期,并发症较不常见,病死率较低,一般无后遗症,多次感染后易引起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而导致死亡。
图2:中国1990-2012年登革热发病率情况
一、病原体
1943年日本科学家首次发现登革热病毒,美国也相继发现这病毒。其病因学直至1944年才被了解,1952年登革热病毒首次被分离了出来,也依血清学方法定出一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1 virus)及二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2 virus);1956年在马尼拉从患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身上分别分离出三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3 virus)及四型登革热病毒(dengue 4 virus
)。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是登革热的病原体,毒属B组虫媒病毒,现在归入披盖病毒科(togaviridae)黄热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状或球形(直径为 20--50nm)。髓核为单股线状核糖核酸(RNA全长为 11kb)。按照血清学方法可分为四型(DEN-1, 2, 3, 4)。登革病毒可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二、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和宿主,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三、传播途径
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埃及伊蚊与白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内外的各种小型积水容器,喜好白天活动叮人,与人关系密切。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
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四、易感人群
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同时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疾控专家介绍,本次广东疫区小孩和青壮年都是登革热发病的高危人群,目前未有明确的依据来解释,但专家认为,这与青壮年出外活动多,而且容易流汗有关,这些都是招惹蚊子叮咬的重要因素。
五、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
全球分布:
登革热主要分布在全球北纬40度到南纬40度之间,其中东南亚、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及美洲地区的尼加拉瓜、委内瑞拉等为4种血清型DENV共同流行区;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国及美洲地区的巴拿马、阿根廷及智利为只有一种血清型DENV流行的地区;美洲其余大部分地区为二至三种血清型DENV共同流行区。
(1)东南亚:东南亚雨林被认为是DENV的起源地之一,包括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等11个国家,是登革热流行较早且最为严重的地区,几乎每年都有登革热病例发生,估计该区域70%的人口面临感染的风险。该地区登革热流行高峰与雨季一致。
(2)西太平洋地区:登革热在西太平洋地区大部分国家都有流行,但自1998年登革热世界大流行后,西太平洋组织才建立了登革热报告制度。目前,该地区登革热流行信息大多来源于新闻媒体,据报道大部分病例来自越南、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