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pdf

格式:pdf   大小:26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pdf

上传人:百里登峰 2023/4/4 文件大小:26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是由【百里登峰】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集锦
柏林寺南望(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
、泊舟穿径的情景,“微”、
“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的环境特点。(2分)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
加以描述。(3分)
答案:

2、示例: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
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忆钱塘江
宋·李觏①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②涵:包含。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
里喻指归帆。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一词。(2分)
,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傍晚)醉
,江水一片红光。水面上,点点的白
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
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那里?(3分)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
的什么感情。(3分)
答案:①首句连用两个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读来朗朗
上口,写霜草之“苍苍”,使其境界更为开阔,点出秋色的浓重;写
虫之“切切”,渲染秋夜的凄清。②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
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
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
喜的赞叹。
陶者①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②居大厦。
【注释】①陶者:指烧窑工人。烧窑者通过高温把粘土烧制成瓦
片。②鳞鳞:指鱼鳞般的瓦片。
1.“陶尽门前土”的“尽”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尽”是完、全的意思。烧窑工人把门前所有的泥土烧
制成砖瓦,不知流淌了多少血汗,耗尽了多少精力,自己的处所却
居无片瓦,其命运之凄惨可想而知,表现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评分意见:本题3分。词义得1分,结合内容分析得1分,表达
效果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选择一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
析。
示例1: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
付出繁重,所得却是居无片瓦,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或赞美勤劳、
同情疾苦也可)。
示例2:后两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
从不劳动,却坐享其成,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或答愤慨、讽刺)。
示例3:前二句“陶者”与二句“居者”对比后鲜明,令人感慨:
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突出了贫富的悬殊,表达了诗人对弱者的
同情,对当权者的讽刺。评分意见:本题3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
情感2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①
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元稹,唐代诗人。曾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
互相唱和,世以“元白”并称。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
为江陵士曹参军,同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②幢
幢(chuánɡ):这里指灯影摇动。
1.“垂死病中惊坐起”中的“惊坐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1:通过神态和动作写出了诗人听到朋友贬谪后的震惊之巨、
友谊之深。
示例2:“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坐起”,
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垂死病中”,自然“坐起”
困难。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
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清晰可见。
评分意见:本题3分。描写手法得1分,表达效果得2分。
“暗风吹雨入寒窗”。
示例1:阴冷的风雨吹入寒窗。作者用融情于景(或“借景抒
情”)的手法,把听说白居易遭贬后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寄寓在凄凉
冷清的景物之中,使抒情更含蓄,有感染力。
示例2:用凄凉冷清的景物含蓄表达了地(渲染烘托了)得知白居
易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凄苦。
评分意见:本题3分。句意、手法(借景抒情、渲染烘托、含蓄
表达)、景物特点、情感分析各1分,答出其中三个方面即可得满分。
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①促织②,夜深篱落③一灯明。
【注释】①挑:逗趣。②促织:蟋蟀。③篱落:篱笆。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的
画面。(3分)
江上秋风吹过,梧桐树叶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寒意,触动了异
乡人的思乡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3分。两句画面描绘各1分,语句生动1分。
,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3分)
①烘托,江上秋风烘托了寒凉的气氛和作者客居的孤寂情怀。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儿童挑促织的欢乐反衬作者客居的孤独和愁
思。
③首句运用叠词,“萧萧”一词表现了秋夜的寒凉与萧索。
④以动衬静,用秋风瑟瑟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评分意见:本题3分。答出手法1分,结合内容赏析2分。答出
任意一种即可。
绝句石懋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②,去日飞毬③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释】①石懋(mào):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
任曾密州教授。②轻黄:淡黄。③飞毬(qiú):杨树籽。
,谈谈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离别家园、辗转仕途而生活
不得安定的无奈和乡思。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离别家园、辗转仕途”,1分;“生
活不得安定的无奈”(或漂泊无依),1分;“乡思”,1分。意思对
即可。
,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在借物(景)抒情、对比、动静结合、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
示例一:诗人借物(景)抒情。(1分)借杨花的随风飘扬,不能自
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1分)将旅愁离情融
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1分)
示例二:对比。(1分)“来时”与“去日”的对比,(1分)更突
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1分)
示例三:对比。(1分)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
(1分)更突出了自己离别家园、辗转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无奈和
乡思。(1分)
示例四:动静结合。(1分)上句“弄”字刻画出杨柳的动态,在
飘荡的春风里袅娜摇曳的形状宛然眼前;(1分)下句“满”字看似描
写静态,而在这静态中包含着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数日内还
要继续飞落这整个过程的动态感。角度多变,刻画生动形象。(1分)
示例五:通感。(1分)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
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
人“轻飘飘”的感觉。(1分)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
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