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肛痈2010 诊疗方案
2010年重点优势病种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优化诊疗方案
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肛痈的发生绝大部分与肛隐窝炎有关。其临床特点,多发病急骤、肛周疼痛剧烈,伴全身高热,酿脓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易形成肛瘘。属中医学肛门痈疽的范畴。相当于西医学的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西医学认为本病系由于肛腺感染,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组织间隙蔓延而成。本病不论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的强弱均可发生。局部特征为,肛门会阴红、肿、热、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如生于肛门旁皮下者,名肛门旁皮下脓肿;生于坐骨直肠窝者,名坐骨直肠窝脓肿;生于骨盆直肠窝者,名骨盆直肠窝脓肿;生于直肠后间隙者,名直肠后间隙脓肿。中医学对本病也有不同的称谓,如脏毒、悬痈、坐马痈、跨马痈等。
病因病机:过食辛辣肥甘、醇酒炙博之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下注肛门,蕴久化热,热胜肉腐,发为痈疽;或肺肾阴虚,湿热痰浊凝聚肛门,郁久热胜肉腐,发为本病。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肛痈
西医病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周脓肿)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头身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MRI检查有助于发现病灶、明确诊断,有助于了解肛痈的大小、位置及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的关系。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血白细胞
总数在1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70%。
(5)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二)疾病分期
: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
(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
:多见于脓肿早期,以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口干、溲黄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
:见于脓肿中期,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应指)感或穿刺有脓。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
:此为脓肿晚期(溃后),肛门肿痛,日久不消,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脓稀薄,疮口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综合治疗方案
(一)内治法: 辨证选择中药
(1)火毒蕴结证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败毒透脓方药:透脓散加减
(3)阴虚毒恋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
(二)外治法
:熏洗、坐浴疗法安全性较高,且能有效减少肛周脓肿术后渗出,缓解肛周脓肿患者的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在熏洗过程中,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药液中的部分有效成分可透过皮肤或创面的肉芽组织吸收而发挥药理作用。而温热蒸汽和药液的熏洗使局部气血经络得到温通,促进局部血运,增强局部组织的抗病能力,
使局部功能改善和恢复。熏洗创面可保持局部清洁,达到控制病变,减少不良刺激,促进创面修复愈合。因为熏洗借蒸腾的药气熏灼患处,依靠药力和热力的作用,直达病处,促使创面血供恢复正常,气血通畅,气机调和,腠理疏通。坐浴将很多细菌洗涤于药水中,对创面的
细菌毒素起到稀释的作用,同时可通过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促进愈合。
适应症:手术前后肛门部症见红肿疼痛,下坠,便血,湿痒等。
我院用硝矾洗剂:
朴硝25g 明矾10g 硼砂15g
用法: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