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肠杆菌科.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肠杆菌科.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16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肠杆菌科.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肠杆菌科
②大多为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部分强致病菌。
2 分类:
(1)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耶尔森菌属:胃肠道感染、增殖、引起症状
(2)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欧文菌属、哈夫尼菌属、爱德华菌属
(3)其它:肥杆菌属、致病杆菌属、克吕沃尔菌属、拉恩菌属、西地西菌属、塔特姆菌属
3.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1)形态与结构:G-杆菌,多数有鞭毛,大多有菌毛,少数有荚膜或包膜,无芽胞。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常用肠道选择培养基分离培养。
(3)生化反应:生化反应活泼,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和非致病菌时有重要意义,生化反应与致病性成反比。
(4)Ag构造:菌体(O)Ag、鞭毛(H)Ag、表面(K、Vi)Ag、粘附因子(F)Ag
(5)变异现象:S-R、H-O、Ag、耐药性、***产生、生化反应等
(6)传播方式:污染的饮水及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7)致病性:菌毛、表面Ag、内***、肠***等,以肠道症状为主。
(8)抵抗力:不强,加热60℃经30分钟即死亡。
4. 肠道杆菌分离鉴定程序
5. 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
1
(2)其他选择鉴别培养基
A. EMB(伊红美兰): 含乳糖,伊红和美蓝是抑菌剂和pH指示剂,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在酸性条件下产生沉淀,形成紫黑色菌落或具黑色中心的外围无色透明的菌落。
B. HE培养基:含乳糖、蔗糖和水杨素,胆盐、去氧胆酸钠、溴麝香草酚兰和酸性复红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硫代硫酸钠和柠檬酸铁铵用于检测硫化氢的产生,使菌落中心呈黑色;溴麝香草酚兰和酸性复红为pH指示剂,发酵糖产酸的菌落呈红色,不发酵糖的菌落为蓝色。选择鉴别培养基
C. 麦康凯琼脂
onkey: 含乳糖,牛胆盐可抑制G+菌,中性红是pH指示剂,细菌发酵乳糖产酸时菌落呈粉红色,并在菌落周围出现胆盐沉淀的浑浊圈。
(3)在SS琼脂平板上,大肠杆菌产生较大、红色菌落;伤寒沙门菌产生较小、黑色菌落。在CB选择培养基上,大肠杆菌产生较大、蓝色菌落。
(4)双糖铁培养基:指示剂为酚红,酸性为黄色,碱性为红色。上层为固体琼脂斜面,含乳糖,指示剂为酚红。下层为半固体琼脂,含葡萄糖,含硫酸亚铁。
6. 抗原构造
(1)O-Ag:菌体抗原,为细胞壁LPS最外侧的重复寡糖单位,决定O抗原的特异性。
(2)H-Ag:鞭毛抗原,蛋白质成分,不耐热,特异性强;可发生H-O变异。
(3)K/Vi-Ag:为荚膜成分,如大肠杆菌的K抗原、伤寒杆菌Vi抗原,能阻抑O凝集
(4)F-Ag:菌毛抗原,是细菌表面的黏附结构,能阻断O凝集
(5)肠道杆菌共同抗原:抗原决定簇位于LPS的核心多糖上,在细菌鉴定和分类中有一定的意义
7. 三种菌属比较
大肠细菌Escherichia
1. 大肠细菌(E. coli):为埃希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一般多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统称病普通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病致病大肠杆菌。
2. 普通大肠杆菌:为正常菌群成员,具有刺激免疫系统、提供营养成分、构成肠道生物屏障、解毒等作用。
(1)作为水源是否被污染的依据:
我国饮水;细菌总数≤100 个/ml, 大肠菌群数≤3个/L;
饮料:细菌总数≤100 个/ml, 大肠菌群数≤5个/100ml。
(2)普通大肠杆菌所致疾病
A. 肠道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 2
上行性尿道感染多见于已婚妇女。也可引起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等。
B. 婴儿、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患者,大肠杆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C. 早产儿,尤其是生后30天内的新生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脑膜炎。
3. 致病性
(1)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出现轻度腹泻,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即大量的米泔水样便。腹泻常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致病因素是LT或ST,或两者同时致病。有些菌株具有定居因子,常见者为O6:K15:H16、O25:K7:H42。鉴定ETEC主要测定大肠杆菌肠***,血清型有一定参考意义。
(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是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严重者可致死;***少见。细菌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小肠大量繁殖。发热、恶心、呕吐、非血性便。切片标本中可见细菌粘附于绒毛,导致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