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薄层色谱实验
薄层色谱(TCL)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薄层色谱操作技巧
2、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
1、原理
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分析的分离过程,它将样品点在以玻璃板或铝、塑料等片材为载体的多孔吸附剂薄层的固定相上,利用流动相在特定的展开室中将混合物中的组份推移到不同距离处,在色谱展开整个过程中,样品的成份受到正反不同的力的作用。
(1) 流动相利用毛细管力带着样品穿过固定相。
(2) 样品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是指组份在移行过程中由于偶极(-诱导)-偶极相互作用,氢键和范德华力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延缓、吸附、分散、离子交换和络合等分离机理。
由于样品组份与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程度不同,整个毛细管流动过程中分离运动都在进行。基于这点,TLC系统(流动相和固定相)必须与样品很好地匹配。
用显色试剂处理,许多组份可在日光或紫外灯光下检视。色谱可用肉眼或使用光密度计和照相机记录或影像系统方法来评价。
2、薄层色谱的用途
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
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在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纯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值)。利用薄层色谱法可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度、活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度等。所以要获得比移值重现性就比较困难。为此,在测定某一式样时,最好用对照品和样品同时对照进行。
d2
d1
Rf d1 d2
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几到几十ug,)
3)跟踪反应进程,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脱尾现象,为纯物质)
3、主要操作步骤
1
薄层板的制备;薄层板的活化;薄层板色谱展开;薄层色谱显色与分析。
四、薄层色谱操作技巧
1、手工自制板
:用于制备薄层板的玻璃板要求表面光洁、平整,最好使用厚薄1~2mm的优质平板玻璃,普通窗玻璃一般不宜用于制作薄层板,玻璃板需洗净至不挂水,晾干,贮存于干燥洁净处备用。玻璃板反复使用时,应注意经常用洗液及碱液清洗,保持玻璃板面的光洁是保证薄层板质量的最基本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吸附剂加适量的水(如1份硅胶G一般加3份水),在研钵中用研杵沿一个方向小心研磨至成均匀的有适当粘稠度的胶浆,立即倾入涂布器中,均匀地向前推进涂布在玻璃板上,或按照不同涂布器的规定操作涂布,涂布好的薄层板于室温下在水平台上晾干,再在规定的温度(一般为105℃~110℃)下活化约30分钟,贮于干燥器中备用。~.。
商品化供应的预制板和高效板
板的尺寸一般有20×20cm ,10×20cm ,20×10cm,10×10cm
2、TLC/HPTLC板的预洗及活化
一般来说,色谱板应用溶剂如氯仿-甲醇(8:2),甚至用更强的洗脱溶剂的混合物进行预洗。具体操作可通过空白色谱展开来实现。
色谱板预洗完后,应在105°C加热1小时进行干燥,再在室温下置放至少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