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金匮要略课件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40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金匮要略课件总结.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19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金匮要略课件总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金匮要略课件总结
《金匮要略》课件小结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治未病
1、未病先防: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房室??,
服食??无犯王法??
2、有病早治:(邪)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
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3、已病防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二、病因分类和特点
1、三因之说:邪入脏腑为内所因,邪在皮肤血脉为外所因,再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陈无择三因学说:六***为外因,七情为内因,房室金刃为不内外因。
2、病因特点:风、寒、雾、湿、饮食致病各有不同。
三、人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观
1、气候对人的影响:至而未至,未至而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
2、四时色脉:春弦青、夏洪赤、秋浮白、冬沉黑。
四、诊病方法
1、望面色:色青为痛,色黑为劳、为水气,色黄为湿、为脾虚,色赤为热、为风,色白为亡血,色鲜明者有留饮。
2、闻声音:
3、察呼吸:
4、切脉:
五、治疗原则
1、先表后里的原则:
2、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3、先新病后旧病
4、审因论治
5、顺着病势的原则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本篇论述痉湿暍三病,三病合篇是因为都与外邪有关
本篇与《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第四”内容多重复,可互参
一、痉病: 以颈项强急、身体强直为主要临床表现
邪气有:风寒、湿热、燥热等,或误治伤津,或久患疮疡耗损阴血
症状: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脉象: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分类: 刚痉、柔痉、阳明痉证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痉为病,胸满口噤??
栝蒌桂枝汤:为桂枝汤变方,临床可加葛根、桑枝、稀签草等
葛根汤:亦为桂枝汤的变方,但加葛根、麻黄后,有麻黄汤之功效,发汗力强
大承气汤:治阳明痉证,但以温病学家的增液承气汤为好,即增液汤加大黄、芒硝。
二、湿病:
1
湿邪,六***之一,分天之湿邪和地之湿邪,前者如雾露之邪,后者如居地潮湿。湿邪伤人多兼夹为患,如风湿、寒湿、风寒湿、湿热、风湿热等,多伤人肌表、聚于肌肉、流于关节。入脏腑则易伤脾胃。伤于上则清窍为之不通,伤于中则脾胃气机阻滞,伤于下则二便为之不利。伤于上则发其汗,但微微汗出为妙,伤于中则苦温燥湿,伤于下则淡渗利之。风寒湿在表在上而表实——麻黄加术汤
风湿在表而表实——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在表而表虚——防己黄芪汤
风湿在表而兼阳虚——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风湿在表而阳虚重者——甘草附子汤
头中寒湿——纳药鼻中
三、暍病:
暍病即伤暑,以少气脉虚为主症,但暑易夹湿,而使暑病变得极为复杂。
暑性本热,又多夹湿,暑易伤津耗气,湿易伤阳。故暑证临床多见阴津不足而且阳气虚弱。
暑热伤气伤津——白虎加人参汤
外感暑热,内停寒饮——一物瓜蒂汤
暑热内闭,外有风寒——新加香薷饮
暑热充斥内外——白虎汤、白虎加参汤、竹叶石膏汤
暑热伤气阴——王氏清暑益气汤
暑夹风寒湿,中焦不利——藿香正气散
暑夹湿,又伤气——东垣清暑益气汤
六暑歌(无名氏)
六暑最难辨认,第一口渴惑人,本是阴经症现,如何大渴思冰,喜冷喜热两无凭,还要医家见定,一起渴泻并见,却是真热来侵,先泻后渴是亡津,此等辨法最应。
阴暑通身厥冷,呕泻后渴转筋,舌滑冷汗脉微沉,腹痛诚难保命,或用吴萸汤救,或用理中汤平,莫因口渴治浚巡,放胆用之安静。
阳暑身热脉数,大渴大汗难安,上呕下泻腹中疼,舌燥唇红可辨,方用人参白虎,或用解毒黄连,大人小儿两安然,服后病痊便见。
寒暑感寒受暑,恶寒发热头疼,腹胀吐泻舌溶溶,藿香正气可用,呕泻心烦无汗,暑月发热身疼,初起即渴溺不通,香薷服之确中。
暑风两手搐溺,或兼口眼歪斜,或有呕泻或无耶,羌秦香薷饮下,若是暑痫锲苁,热伤营络堪嗟,肝风内动清营加,羚羊、丹、钩可籍。
暑湿大渴大汗,证原白虎相同,身重足寒试研穷,白虎加苍可颂。
暑厥脉虚自汗,卒然僵卧昏迷,口唇淡白谵语迟,男妇小儿无异,此由气虚受暑,法当清暑补脾,清暑益气汤为奇,人参益元亦取。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狐惑、阴阳毒三病症状类似,都有神志症状,故合为一篇
一、百合病
与神经症相类似。因以百合为主药治疗而得名。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脉微数为特征从症状分析,病位在心,心主神,故有许多神志症状。病性为阴液不足,虚热内扰。为热病之后,阴液已伤,余热未清
百脉一宗: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