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长春碱与长春新碱.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长春碱与长春新碱.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0/1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长春碱与长春新碱.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长春碱与长春新碱
一、长春碱(VLB)和长春新碱(VCR)的结构对比
二、药理作用的不同点:
长春碱(VLB)与秋水仙碱相似,可引起细胞核崩溃、呈空泡状固缩。但它也作用于细胞膜,干扰细胞膜对氨基酸的运转,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它可通过抑制RNA综合酶的活力而抑制其合成,将细胞杀灭于G1期。
长春新碱(VCR)可干扰蛋白质代谢及抑制RNA多聚酶的活力,并抑制细胞膜类脂质的合成和氨基酸在细胞膜的转运,能选择性集中在癌组织,可使增殖细胞同步化,进而使抗肿瘤药物增效。
三、适应症的不同点:
长春碱(VLB):主要用于实体瘤的治疗。对恶性淋巴瘤、睾丸肿瘤、绒毛膜癌疗
效较好,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皮肤癌、肾母细胞瘤及单核细
胞白血病也有一定疗效。
长春新碱(VCR) :1. 急性白血病,尤其是儿童急性白血病,对急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疗效显著。


,尤文肉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消化道癌、黑色素瘤及多
发性骨髓瘤等。
VCR对移植性肿瘤的抑制作用大于VLB,且抗瘤谱广,对动物肿瘤的疗效超过VLB。
四、给药方法与途径的比较:
长春碱(VLB)口服吸收差,需静脉给药。静注VLB后迅速分布于各组织,很少透过血脑屏障,蛋白结合率75%。血将药物的清除呈双向型,t1/,t1/2β为190分钟,末梢消除相t1/2γ为24小时左右。在肝内代谢,大部分随胆汁排出,用药后3日内33%随粪便排出,其中主要为代谢物,21%以原型随尿排出.
长春新碱(VCR)静注后迅速分布于各组织,神经细胞内浓度较高,很少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是血浆浓度的1/30~1/20。蛋白结合率75%。在***,T1/2小于5分钟,末梢消除相T1/2长达85小时。在肝内代谢,在胆汁中浓度最高,主要随胆汁排出,粪便排泄70%,尿中排泄5%~16%。VCR能选择性地集中在癌组织,可使增殖细胞同步化,进而使抗肿瘤药物增效。
五、不良反应的不同点:
(一)长春碱(VLB)的不良反应:
1、血液学毒性:为剂量限制性毒性,骨髓抑制作用强于长春新碱,停药后恢复。
2、消化道反应: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口腔炎等。
3、周围神经毒性:指(趾)尖麻木、四肢疼痛、肌肉震颤、腱反射消失等。
4、局部刺激:注射血管可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漏于血管外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5、其他:少数病人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脱发、失眠、头痛等。
(二)长春新碱(VCR)的不良反应:
1,剂量限制性毒性是神经系统毒性,多在用药6~8周出现,主要引起外周神经症状,如手指、神经毒性等,与累积量有关。足趾麻木、腱反射迟钝或消失,
外周神经炎。腹痛、便秘,麻痹性肠梗阻偶见。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脑神经也可受到破环,并产生相应症状。神经毒性常发生于40岁以上者,儿童的耐受性好于***,恶性淋巴瘤病人出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