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听评课意见与建议
[听评课意见与建议](一)反思我们的家常课和公开课,有以下几种倾向:
第一种是只有教师讲解,学生只能做听众,我们称之为“满堂灌”;
第二种是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40分钟的课,提问不下40个,例如“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听评课意见与建议。”有教师便一问接一问: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呀?什么是“风餐露宿”?什么是“日夜兼程”?“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完整的一段话被分析得支离破碎。
第三种是让学生反复地读,不问句子叙述的内容浅显还是委婉,不管句子中是否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总是逼着学生一而再地读,读后回答“读懂了什么”?教师只字不提自己读懂了什么。
第四种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再感悟,也不考虑这样做能悟出些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这种状况呢?
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一是缺少有内涵的问题;二是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三是缺少教师有针性的指导与点化;四是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
再往深处思究,根源在我们的备课上。
现在有三种情况:一是抄教案,不动脑筋全篇照抄;二是改教案,在老的教案上形式性地改改弄弄;三是干脆从网上下载。试想,一个教师没有认真学习教材,更谈不上研究教材,甚至抄了些什么都不知道,上课拿着教科书“轻装上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上课的时候,“脚踩西瓜皮”,上到哪里是哪里,随意性较大,虽然教学目标中醒目地写着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但教学过程中却忽略重要环节的设计,难点的突破。甚至教师自己对教材解读都有些偏颇,教学的定位怎能恰当?
(二)那么一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
1、巧妙设置悬念或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向文本。
2、面向全体学生,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发现权、学习权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走势。
3、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能宽容,并给予自我矫正的机会;学生的进步,充分予以鼓励;学生的发现,毫不吝啬地加以赞赏……
4、根据小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的形式活泼、生动,张驰有度。读写结合,读说配合,先思考再表达,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合理运用。在学习中获得了学习方法,从众多方法中发现最适合自己的。
5、深入文本,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起欢笑或流泪之后,还要走出文本,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习得语言,发展思维,高尚情操,升华灵魂,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三)在听课过程中,一些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1、课件的使用要恰当、适时。好的课件、恰当时机的出示,绝对会给教学增光添彩,但因为“看”只能得其意,读,才能“意文兼得”,所以课件只是辅助手段,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引领学生读进文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直接与文本对话。
2、读书的形式和引导的方法可以更科学些,范文《听评课意见与建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段落,读书的形式应有区别。有言外之意,内容含蓄的部分宜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表达主人公或作者感情的部分宜朗读,一边读一边体会其中的情感;古诗文宜配上古典音乐,按照节奏来诵读;人物对话宜抓住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文章的高潮或中心宜全班齐读。不同的内容,读书的要求也不同,描写景色的段落宜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说明道理的文字宜一边读一边思考;常识性课文可以一边读一边理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