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doc

上传人:好用文档 2017/10/2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摘要] 近年来学者们发现,除认知外,情绪对道德判断也有重要的影响,“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研究发现,开启了情绪对道德判断作用过程的研究进程,之后的行为研究和关于脑机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地证明了情绪在道德判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情绪损人者道德推理

道德判断是评判他人及自己行为或态度的善恶、对错的一种认识活动,是使人们做出符合社会道德行为的必不可少的高级思维过程。早期研究主要偏重于认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而上世纪八十代后,学者们认为情绪对道德判断同样也有重要的作用。现今学者们不再将情绪与认知看成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两个概念,相反,倾向于将这两个范畴看成是相互整合,互相联系的。近期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情绪实际上卷入了认知的脑区域,同样,认知也卷入到了情绪的脑区域中,二者在大脑成象里的杏仁核部位中相互重叠,二者的紧密联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1]
一、“快乐的损人者现象”
“快乐的损人者现象”的研究发现,开启了情绪对于道德判断作用过程的研究进程。该现象是一种儿童的道德情感与其道德认知不一致的表现。在某种犯过情境向儿童提问对损人者行为的评介时,基本上所有儿童都明确知道损人者所作所为是不正确的,但在问及他们对于损人者情绪的评价时,却会认为损人者的行为是却会认为损人者实施行为时的情绪为高兴的状态。
近来各项有关“快乐的损人者”研究结果表明,[2]随着儿童年龄的成长,这一现象逐渐降低,并且在6~8岁为其关键的变换转折期。对这种情况的解释主要有两类:其中一类认为儿童虽然在平时的家庭、学校教育及日常生活中学****并了解了不少道德规范,但这些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做出道德行为的一种动机,这些规范只不过形成一种尚未激发的知识而已;第二类的解释声称儿童对损人者的情绪归因会受到情境中受害者情绪反应的影响,如果儿童通过移情能理解更多的受害者情绪,那么,这种现象就会减弱。
二、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实验研究
Wheatley等在催眠状态下,让被试对某个不带任何情绪色彩的中性词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体验,之后,向被试展示一些包含不道德行为情境的图片,要求被试对图片进行评定。[3]经过研究分析对比,发现相对于不进行催眠暗示情绪处理的中性词图片,被试对于这些催眠中无意识感觉到的含“厌恶”中性词的图片,会评价为更不道德。显然,情绪在此影响了被试的道德判断。也有研究表面[4],让被试看一小段可诱发其快乐情绪的喜剧影片,再与只看不带情绪的中性影片比较,诱发快乐情绪的被试觉得为了大多数人和利益,可以让少数人的利益付出代价,他们最后更多地做出了功利性的选择判断。
肖前国[5]让不同的几批被试分别阅读可唤起气愤及同情情绪的故事学****材料,然后让他们对一则涉及法律惩罚程度的自编道德两难故事进行道德判断。实验结果表明,在气愤情绪及同情情绪情景中,被试道德判断的前后测有显著的差异。具体而言,如果被试对道德情境中的主人有愤怒情绪时,更期望法律对主人公进行严厉的惩处;而被试如果对于主人公产生了同情的情绪时,则期望法律对其施行较轻的惩处。
王云强[6]等研究了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将被试分为三组,分别观看诱发快乐情绪、悲伤情绪及中性情绪的电影片断,发现被试处于快乐状态时,其道德判断能力显著高于悲伤状态,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