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林姓迁徙史.doc

格式:doc   大小:92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林姓迁徙史.doc

上传人:373116296 2017/10/23 文件大小:9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林姓迁徙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林姓迁徙史
中华民族自古多灾多难,虽不及犹太人,书不尽的悲情,几次大的汉民族移民分别是:
A,东晋永嘉乱衣冠南渡,华族大难八姓入闽;
B,唐高宗期间陈政(陈元光之父)领率固始府兵三千六百人58姓开漳;
C,唐末王审知开闽国亦领固始百姓入闽
D,唐末安史之乱中原难民入门,居石壁龙岩,成今客家汉民主要部分
 概述林坚因赐姓地是在今河南省,故林姓最早的起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内。自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其爵,多为大夫。
春秋时,林氏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散居周、鲁、齐、卫等地。
战国时期,赵国宰相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时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因赵王嫉才欲害,林皋父子携带族人,迁徙于西河避难。秦灭赵后,这一支林姓又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西汉初,林皋四世孙林挚,被封为千产侯,食邑千产。
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
至晋代南迁发展,有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颖,生有二子:懋、禄。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后被晋明帝封为晋安郡主,居住在侯官县都西里。林禄的子孙颇多,后都散居于福建各地,以莆田为盛,成为林氏又一支著名的望族。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同时,早在汉代就有林坚的五十一世孙迁居四川。周平王之子的一支林姓最早繁衍于河南及山西省境的黄河一带。后与林坚一支林姓,在秦、汉之际经陕西迁入甘肃陇西一带,并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总之,秦、汉之际,林氏家族的子孙主要散居于北方的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以山东的林氏繁衍最为旺盛。
至晋室南渡之时,中原士族也因‘永嘉之乱’大举南迁,林氏也随之南迁至江苏的下邳一带,后再南迁至福建。至唐宋之际,林姓族人已遍及我国的南方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地。明、清以后,便广播于全国各地。
周朝时期的迁徙
自公元前1046年,姬发(周武王)灭商立周,至公元前 256年赢稷(秦昭王)灭周立秦,前后历经790年。林姓在这个时期传衍了30多代。因周代大小诸侯国多次发生动乱,宗室贵族以及黎民百姓四处外窜逃生。林姓族裔也是如此,不囿于最初发祥地博陵,而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都有他们迁徙的足迹,在动乱中繁衍发展。
 据史书记载,西周末年林苌和林材等人在周王朝宫廷中担任官职,随着国都东移,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之东南)迁至洛阳(今属河南省)落户。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纷封国自立,彼此征战时时发生。林姓族人当时在赵国、鲁国和齐国等诸侯国都有显山露水的不俗表现。
林坚的35世孙林皋在赵国任国相,德高望重,权倾一时。他定居于赵国境内的九门(今河北藁城之西北),娶妻胡氏,生有九子,即:林文、林成、林宣、林化、林德、林修、林明、林勉和林韶。九子皆有大夫官职,赵国人称之为“九龙”。林皋也被誉为“九龙之父”,其门第被赞颂为“个德之门”。因赵国君王器量狭小,对此十分嫉妒,叫人“择其木皋繁者伐之”。林皋知道面临杀身之祸,赶紧率全家老少逃往白云山避难。赵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叹,他说:“贤哉林皋父子也!”林皋和他的九个儿子所传后裔,成为林姓的一个名门望族,堂号称“九龙堂”。据史书所载,林皋的裔孙林宪在秦始皇焚书之时,将林氏家谱秘藏于自家祖墓之内,逃过了火烧之劫。但后来不知何故,《九龙堂西河林氏族谱》却丢失了。到明清两代,有一些林皋派下的裔人进行此谱的“辑佚”。当然辑佚后的族谱史料价值与原作差之甚远。在齐、鲁之地(今山东淄博、曲阜等地)则有林既、林雍、林楚、林放和林回等名门望族。在卫国(今河北淇县及卫辉一带)迫有大批林姓族人居住,其中以林类最为著名。林类生活在春秋时代。他披着裘衣在田园里拾着遗穗,边走边唱。有一次,孔子到卫国,远远就看到这位“拾穗行歌”的老人。孔子叫他的学生子贡前去与林类攀谈。子贡问林类为什么会如此乐观呢?林类回答:“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再请教是何缘故。林类则以生与死的辩证观向子贡做了精辟的诠释。林类说,生与死是一返一往的关系,有人死了,又有人生了,这世界才能够持续不息地存在。子贡回到孔子身边,把向林类问答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十分感叹,对众学生说,果不出我预料,这位老人是富有学识的智者。你们尽管可以向他请教。
 自林坚起至林芳(林坚的38世孙)的世系传承依次是:林坚、林载、林磋、林虎、林光、林相、林玄、林凤、林翊、林苌、林材、林考、林回、林贞、林英、林乾、林保、林隽、林宏、林类、林繇、林既、林雍、林敏、林楚、林放、林通、林不狃、林欣、林仪、林抚、林鸾、林世元、林伯、林皋、林宣、林微、林芳。其中明确注明居博陵邑者有林坚至林相;明确注明居齐国者有林材、林回、林贞、林英、林宏和林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