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骨伤科基础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 2009-5-13 D.
期末整理
(前数字为书上页码)(张琥/杨松斌)
第一章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1 中医骨伤科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
中医骨伤科古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
[新石器时代]外伤科名医:俞跗。
2 [周]医生分为:食、疾、疡、兽。
[战]《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水银膏治疗外伤感染。
3 [西汉]淳于意记录的完整伤科病案:堕马致伤;举重致伤。
[汉]华佗精通方药、针灸、养生,更擅长外伤科手术。
[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录: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方法;竹片夹板固定骨折。
4 [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5 [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6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尤善活血化瘀,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
通窍活血汤。
9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
(1) 按发生过程和外力作用性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
(2) 受伤部位的皮肤/粘膜是否破损:闭合性;开放性
(3) 按致伤因素的性质分类:物理(外力、高热、冷冻、电流)、化学、生物
第三章损伤的病因病机
10 损伤的外因:(按外力性质)直接/间接暴力、肌肉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
15 损伤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损伤的关系是损伤病机的核心内容。
(1) 伤气:(轻)气滞、气虚、(重)气闭、气脱
(2) 伤血:血瘀(痛点固定不移)
第四章辨证诊断 21 骨折、脱位的症状与体征:
(1) 一般:①疼痛;②肿胀;③功能障碍
(2) 特殊:①畸形;②骨擦音;③异常活动;④关节盂空虚;⑤弹性固定
22 骨病的疼痛性质:
(1) 疼痛
(2) 肿胀
(3) 肢体功能
27 望诊(望局部)
(1) 望畸形
(2) 望肿胀、瘀斑
(3) 望创口
1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 2009-5-13 D.
(4) 望肢体功能
28 局部闻诊(选)
(1) 听骨擦音
(2) 听骨传导音
(3) 听入臼声
(4) 听伤筋/关节声
(5) 听啼哭声
(6) 听创伤皮下气肿音 30 摸诊的意义:
概念——通过医者的手对损伤局部的认真触摸,可帮助了解损伤的性质,有无骨折、脱位,以及骨折、脱位的移位方向等。
(1) 摸压痛
(2) 摸畸形
(3) 摸肤温:一般用手背测量,并与健侧对比。
(4) 摸异常活动
(5) 摸弹性固定
(6) 摸肿块
31 八纲辨证:
阴阳、表里、寒热、虚热(辨阴阳也是骨伤科辨证之首要)
第五章骨关节检查法 48 关节角度测量:
△常用记录法:中立位0°法
△活动度:
(1) 颈部:前屈/后伸35-45°,左右侧屈45°,左右旋转60-80°
(2) 腰部:前屈90°,后伸30°,左右侧屈/旋转30°
(3) 肩关节:前屈/外展/上举90°,后伸45°,内收20-40°,内旋80°,外旋30°
(4) 肘关节:屈曲140°,过伸0-10°,旋前/旋后80-90°
(5) 踝关节:背伸20-30°,跖屈40-50° 51 肢体长度测量:
(1) 上肢: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上臂: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前臂: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2) 下肢: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髋部病变时用)
大腿: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
小腿:膝关节内缘至内踝下缘,或腓骨头顶点至外踝下缘
肢体周径测量:
(1) 大腿:髌上10-15cm处/髌上一横掌处
(2) 小腿:小腿最粗处
59 头部特殊检查:分离T;挤压T;屏气收腹T;吞咽T(颈椎前血肿/骨折移位/脱位/肿瘤、咽后壁脓
肿) 60 胸廓挤压T(+):肋骨骨折;胸肋关节脱位 62 直腿抬高T(+):腰突症、梨状肌综合征、椎管内肿瘤等。
64 骨盆特殊检查:
(1) 骶髂关节病变:“4”字T;单髋后伸T
2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 2009-5-13 D.
68 (2) 骨折/骶髂关节病变:骨盆挤压T;骨盆分离T 肩关节特殊检查(+):
(1) 搭肩T:肩关节脱位
(2) 肱二头肌抗阻力T:肱二头肌长头腱滑脱/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3) 疼痛弧T:上肢外展60-120°,冈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产生疼痛, 提示冈上肌腱炎。
肘后三角:肘关节屈曲90°时,肱骨外上髁、内上髁和尺骨鹰嘴突三点连线构成的等腰三角形。手部肌肉缩——大鱼际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