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骨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
1,骨痨
骨痨,现代医学称为骨与关节结核,是指结核杆菌侵入骨或关节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破坏性病变。因发生于骨,发病后缠绵难愈,耗伤气血津液,常致形体消瘦,体衰虚弱,故而得名为“痨”。邪毒聚留于骨,蕴而成脓,其脓状似败絮粘痰,且可流窜他处形成寒性脓肿,故又名“流痰”。
2:脊柱结核,
占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的首位。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附件结核多继发于椎体结核,或与椎体结核同时存在。单纯附件结核约占整个脊柱结核的1%。椎体结核中又以腰椎最多,胸椎次之,以下顺序为胸腰段和腰骶段,颈椎、骶尾椎则较少。
:
颈椎结核患者可有斜颈畸形,或头前屈,并用双手托住下颌部,以减轻疼痛,且活动明显受限。胸、腰椎结核患者不能弯腰,走路时以双手扶腰以保持躯干的平稳。从地上拾物时,不易弯腰去拾,而是屈髋、屈膝、挺腰下蹲,一手撑在大腿前面,另一手去拾地上的东西。这种现象应用于检查小儿脊柱结核,称为拾物试验。对儿童脊柱两旁的肌肉痉挛,常可用下法检查:患儿俯卧位,医生用手握住患儿双踝部,将两下肢及骨盆轻轻上提,如腰部挺直,生理前凸消失,说明有腰肌痉挛。夜间患儿熟睡后,肌肉放松,稍一活动即感疼痛,故常有“夜啼”。
4,骨病变活动型截瘫或早期截瘫
脊柱结核可并发截瘫,其中椎体结核的截瘫发生率在10%左右。椎弓因三面环绕骨髓,故椎弓结核的截瘫发生率为25%左右。并发截瘫的脊柱结核,主要在颈椎和胸椎。因这些部位椎管狭窄,而脊髓较粗大,缓冲余地较少。脊髓受病灶破坏产物(脓肿、干酪样物、死骨、肉芽或坏死的椎间盘等)的压迫,即可发生截瘫。因这种截瘫是发生在骨病变的活动期,故称为骨病变活动型截瘫或早期截瘫,手术减压效果较好。当骨病变已治愈,但脊柱有明显后凸畸形,脊髓长期受到后凸椎体缘的磨损,或椎管内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压迫脊髓,
也可逐渐出现截瘫现象,称为骨病变治愈型或晚期截瘫。简答题:
1,难点:骨与关节结核病因,病理变化过程
本病绝大多数是继发于全身性结核感染之后,原发病灶多数在肺、胸膜、消化道、淋巴结等,其中95%以上继发于肺结核。其病机是寒、热、虚、实夹杂,以阴虚为主,其始为寒,久而化热。既有全身性气血不足、肾亏骼空之虚,又有局部痰浊凝集、筋骨腐烂之实。病变后期常出现阴虚火旺、气血两亏、正气衰微之征,甚则危及生命。总之:正气亏虚是本病发病的内因,感染结核杆菌是外因,筋骨损伤为常见诱因。
(一)病因
,肾气未充,气血未盛;或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骨嫩髓弱;成人则可因房劳过度或遗精、带下,或后天失养,伤及脾肾,导致肾亏髓空,结核杆菌则乘虚而人。正气不足,正不敌邪,不足以使邪毒外散内消,致使结核杆菌大量滋生繁衍,播散全身,
留着于骨,遂发本病。
,或因闪挫跌仆,或因外邪客于经络,致气滞血瘀,筋骨失荣,虚而受邪,郁而成痰,损筋腐骨,发为本病。
(二)病理变化过程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是破坏过程中合并极少量的新骨形成,所谓关节结核通常是由形成关节的骨端的软骨面下的病灶逐渐蔓延进入关节。其病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根据患者抵抗力和治疗情况,骨与关节结核病灶有三种结局。①脓肿和死骨被吸收,干酪样物质完全被纤维组织所代替,病灶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