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七章住区规划设计
一、住区规划的任务
详细规划的对象是城市中功能比较明确和地域相对完整的区域。按功能可以分为居住区、工业区和商贸区详细规划等。城市居住地区一般分为居住区和居住小区两级。
居住区详细规划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需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活动广场、道路广场和市政设施等。
居住区详细规划必须根据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做好综合全面的安排。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居民的生活需要和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等条件,同时应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
第七章住区规划设计
二、住区规划的内容
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及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 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或根据必建地区的用地大小来决定人口的数量)
3. 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
4.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建筑和用地)、分布和布置方式
5. 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
6. 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 拟定有关的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8.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第七章住区规划设计
三、住区规划的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3、综合考虑城市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及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
4、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高条件。
6、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第七章住区规划设计
四、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计“以人为本”: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洛斯()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求由高级到低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他提出人的需求的产生是一个从低级的生理需要到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过程,只有低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可能产生对高一层次需要的需求,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层次需求的人的数量呈金字塔型。
有什么需求呢?
第七章住区规划设计
1. 适居性的要求
2. 识别与归属的要求
3. 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 共享的要求
5. 经济要求
第七章住区规划设计
卫生、安全、便利和舒适是居住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卫生要求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卫生,二是生理健康卫生。
安全要求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防火,为保证一旦发生火灾时居民的安全,防止火灾的蔓延,建筑物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除此之外还要考虑防震灾、交通安全、防盗等。
便利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最基本的要求。
舒适要求既有与物质因素相关的生理方面的内容,也有与非物质的社会因素相关的心理方面的内容。广义的舒适可以包含卫生、安全和方便在内的与物质因素相关的内容,同时还应包括居住密度、住房标准、绿地指标、设施标准、设计水平、施工质量以及人性化空间和私密性等内容。
1. 适居性的要求
第七章住区规划设计
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它反映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的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因素。
—场所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场所不仅是一种空间,它的存在在于人们赋予这一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特征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考虑的要素有:建筑风格、空间尺度、绿化配置、街道线型、空间格局、环境氛围等。
2. 识别与归属的要求
第七章住区规划设计
可持续发展——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
目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将破坏性开发转变为非破坏性开发。这一转变不止是节约和再利用,更包含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再认识和再构成,这样,自然、他人、自身将会在新的和谐中共存。
住区中的应用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区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