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区域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
一、生态学理论
1、相互依存于相互制约规律
相互依存于相互制约,反应了生物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
生态系统中的这种协调关系表现为两种关系:
(1)普遍相关性规律
(2)相对制约性规律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
物质是生态系统组建的基础,能量是生态系统运动的动力。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其过程:(1)能量的输入(2)能量的传递 (3)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特点:单向递减性和逐级递减性
3、负荷定额规律
任何生境的生物生产力都是有一定的限额,它们能维持的生物量有一固定的上限,这种上限是由可以利用的能量和其他资源决定的。每一个生态系统对任何种类的外界压力也都有一定的忍耐限度,超过这种极限就会引发系统的损伤、破坏,以致瓦解,这就是所谓的负荷定额规律。
4、多样稳定性规律
一般来说,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越大,联结物种的食物网的关系越复杂,系统也就越稳定,即越容易维持平衡。
5、地域分异规律
每一地域都有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特有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组合特征,同时也通过演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在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时,都必须掌握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
二、环境经济学理论
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不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而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手段。
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于合理的、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以保障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1、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理论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但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提供足够的物质条件,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同样,只有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社会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2、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理论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
例如: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要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经济增长- 环境”系统耦合度。经济增长与环境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非线性关系的总和。
分为以下几种:
非直接耦合: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完全是通过主模块的控制和调用来实现的
数据耦合:一个模块访问另一个模块时,彼此之间是通过简单数据参数(不是控制参数、公共数据结构或外部变量) 来交换输入、输出信息的。
标记耦合:一组模块通过参数表传递记录信息,就是标记耦合。这个记录是某一数据结构的子结构,而不是简单变量。
控制耦合:如果一个模块通过传送开关、标志、名字等控制信息,明显地控制选择另一模块的功能,就是控制耦合。
外部耦合: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全局简单变量而不是同一全局数据结构,而且不是通过参数表传递该全局变量的信息,则称之为外部耦合。
公共耦合:若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个公共数据环境,则它们之间的耦合就称为公共耦合。公共的数据环境可以是全局数据结构、共享的通信区、内存的公共覆盖区等。
内容耦合:如果发生下列情形,两个模块之间就发生了内容耦合
(1) 一个模块直接访问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
(2) 一个模块不通过正常入口转到另一模块内部;
(3) 两个模块有一部分程序代码重迭(只可能出现在汇编语言中);
(4) 一个模块有多个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