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鳟鱼五重奏
舒伯特的室内乐中,被认为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弦乐五重奏,而这首《鳟鱼》有评论认为“过于絮叨”。我倒觉得,用深刻来讨论舒伯特,本来就是一个奇怪的话题。作为抒情诗人,肖邦更多的是情感,舒伯特更多的是情趣,就情趣而言,我喜欢《鳟鱼》。
《鳟鱼》作于1819年,舒伯特22岁夏天到奥地利的林茨、施提尔等地旅游期间。在此之前,1817年他为舒巴特诗《鳟鱼》谱曲。舒巴特的诗多少有点忧郁:“我静静地坐在岸上/看鳟鱼在清澈的溪水中嬉戏/渔夫坐在岸上/冷眼旁观鱼儿的游戏/我以为只要溪水清澈/他就永远无法把鱼抓到/但狡猾的渔夫把水搅浑/没等我明白发生了什么/鱼儿已经挣扎在钓线末端/带着痛苦的心情/我看到鳟鱼受骗。”舒伯特在这首五重奏的第四乐章完整运用了这首歌曲的旋律。
这部作品为一个有钱的业余大提琴演奏家在自己家里的音乐聚会而作,使用《鳟鱼》变奏是大提琴演奏家的主意。五重奏的编制拿掉了第二小提琴,增加了低音提琴。低音提琴与大提琴在一起,增添了低音效果,但在与钢琴的对话上也强化了难度。低音提琴一般在乐队中担任低音配合的角色,当它表达大段乐句时声音低鸣,钢琴在弦乐低音强化后的配合与乐句转换常常有很多困难。室内乐通过乐器与乐器间彼此的模仿来表现的对话,再通过这种对话展示不同乐器的表现力。这首作品中弦乐常常作为背景,钢琴成为背景上精灵的舞蹈,有时经常要表达长笛与单簧管的角色。舒伯特的创作没有深思熟虑,常常是即兴的发挥。在这里把一切都转换得那么自如,我喜欢的是和谐得几乎是没有冲突的那种甜美。
在舒伯特的作品中,即使是冲突,线条也是柔和的。凡他要强调冲突的地方,常常是不能充分展示其才能的部分,比如这个作品的第三、第五乐章。舒伯特的音乐常常是围绕一个极抒情的舞蹈化音型不断地通过轻重变化处理,变化出一连串精致的趣味。我常常觉得这些自然的、不是刻意得来的趣味中有太多的神秘性。这也是舒伯特音乐中甜美的舞蹈性可以甜而不腻的真正原因。
这首《鳟鱼》篇幅将近40分钟,我觉得最有味道的是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我把整个作品看作对溪水、鱼、渔夫以及三者关系的表现。第一、第二乐章我设想渔夫还没出现,所以是鱼与水在那样一种幽静而美丽的自然里的美妙交融。第一乐章钢琴表现的鱼的戏水,我简直能感觉到尾鳍在水中舒展和它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而当弦乐表现水流的交叉融合之后,钢琴反过来再表现溪水的清澈与晶莹,弦乐变成鱼儿在水中像箭一般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