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振兴东北应汲取的教训
发自东北
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之后,东北三省及各市相继出台了一些振兴规划和方案,其中无一例外地都把上项目摆在了首位,不少城市一下子就列出几十乃至上百个大项目,有的干脆就叫“项目年”。大干快上之势,咄咄逼人。结果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谁项目大,谁的振兴决心就大,谁的项目多,谁的振兴业绩就突出。在不少东北官员的心目中,上项目成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撒手锏”。在这方面,东三省其实有着十分惨痛的历史教训。
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前些年在“慕马”当政时期,沈阳市政建设也搞得轰轰烈烈,当时的领导很以为荣,外界评价也不错,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沈阳大二环建设,投资几十个亿,却没有多少车在上边跑,每年亏损上亿元。还有投资几十个亿修建的中国最大的浑南市场,开业典礼一结束,市场就黄了,偌大的市场,门可罗雀。如今市场大门锁头锈迹斑斑,大市场广场成了练车场。几十亿就这样打“水漂”了。吉林省“一号”工程“大液晶”项目,投资
30亿元,当初被政府誉为填补国内空白之项目,大有一跃进人世界500强之势,本以为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对产业估计不足,加之产品定位有问题,企业刚建完,即陷入困境。吉化公司花几十亿元建成的阿尔法――高碳醇装置等项目,有的是亚洲空白项目,可项目建成后产品没销路,没干多久就停了,造成吉化公司巨额亏损,4万职工被迫下岗。黑龙江的“子午胎”项目,建成后每年亏损3亿元,去年银行停止贷款,企业陷入困境,最后政府拿出数亿元解决企业各种欠债。辽宁轮胎厂,从1997年开始,历时四年,投资5亿元建成的载重子午胎项目,还没怎么运行就陷入困境。
类似项目往往是拍脑门的“长官项目”。这样的项目大多有很浓的政府干预色彩――项目由政府官员拍板,然后再动员银行贷款。用流行的话说,就是“政府挖坑,银行栽树”。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为例,据了解,辽宁省工行不良贷款有70%以上来自于国有企业,而且多数是搞技术改造时形成的。
这些项目的背后往往又是凸显政绩的需要。慕绥新在沈阳当政期间,到处举债上项目,曾有记者问他是如何还债的,慕不屑一顾地说:本届政府只掌建设,不管还钱
!还是典型的“国家的钱不花白不花”,“不要白不要”的心理。在东北各级政府官员和国有企业中,这种思想非常普遍,谁能去北京要来钱,谁能从银行贷到款,谁就有本事。至于这钱要不要还,根本不用考虑。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城市马路修了挖,挖了再修,这届班子修立交桥,下届班子拆。这些项目不根据需要,不讲究效益,只为给领导脸上贴金,为领导升迁“铺路”。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此类项目越少越好。
政府插手项目十分容易导致腐败。近些年,一些大的工程项目,背后都出现了腐败问题。沈阳自2000年以来,先后有近百名官员落马,其中插手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