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质量管理大师之
田口玄一
人物简介
田口玄一( Taguchi Gen'ichi,1924年1月1日-2012年6月2日) 日本新泻县人,为知名的统计学家与工程管理专家,是享誉全球的质量大师,品管界大概无人不知这位大名鼎鼎的田口博士。从1950年代开始,他创造了田口方法(Taguchi Method),为品质工程的奠基者。
生平经历
田口玄一博士出生于1924年,于1942-1945年服务于日本海军水路部天文科,接着在公共卫生与福利部以及教育部的统计数学研究所工作。在1950年,他加入日本电话与电报公司新成立的电子通讯实验室,在此他训练工程师使用有效的技巧来提升研发活动的生产力。田口博士在该实验室待了超过12年的时间,于此期间他逐渐发展了他的方法。田口于1951年出版其第一本书介绍直交表(Orthogonal arrays)。
1954-1955年,田口博士为印度统计研究所的访问教授,于此访问的期间, A. Shewart。
1957-1958年,田口博士为一般工程师出版“实验设计”一书(计二册)。1962年,田口首次拜访美国,在普林斯顿担任访问教授,并至AT&T贝尔实验室拜访。同年,田口获得日本九州岛大学博士学位。
1964年,田口博士成为日本东京青山学院大学的教授,此职位田口一直待到1982年。在1966年田口及一些共同作者发表Management by Total Results在此阶段,虽然田口方法的应用已传至台湾与印度,但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依旧是相当陌生。至此,田口方法的应用仍停留在生产的过程,一直到1970年代之后,田口方法才被使用至产品设计中。
在1970年代早期,田口博士发展质量损失函数的概念,并再修订其“实验设计”一书。直到1970年代晚期,田口博士于日本已是名声大噪,且已于1951年和1953年获得戴明品质文献奖(Deming Awards for Literature on Quality),1960年获得戴明个人奖。在讲究辈分的日本传统文化当中,田口博士能在36岁即获得如此崇高的质量大奖,堪称罕见,也愈见其发展之质量方法所受到的重视与肯定。
1980年,田口以日本质量研究院(Japanese Academy of Quality)主任的身分,接受吴玉印先生之邀请至其美国的公司演讲。在这次的访美活动中,田口再度拜访AT&T贝尔实验室,并由Madhav Phadke先生接待。虽然在语言的沟通上有些问题,但成功的实验结果让田口方法建立于贝尔实验室中。
自1980年田口访问美国之后,越来越多的美国工厂实施了田口方法。虽然有很多的美国统计学者对田口方法持反面的意见,多数的批评来自于田口方法缺乏严谨的理论背景做为支撑。然而,由于该方法在业界有不少成功的实绩案例,因此很多大型企业(包括Xerox、Ford、ITT等)开始聚精会神地利用田口方法在各项的产品改良与制程改善。
1982年,田口担任日本标准协会(Japanese Standards Association)的顾问。1983年田口担任美国供货商协会执行总裁。1984年田口再度获得戴明品质文献奖。
田口终生获奖无数,除了上面所提之外,还曾获得国际技术协会的Willard F Rockwell Medal(1986)、美国工程科学技术名人纪念馆(1988)、日本政府的Ingigo Ribbon Award(1989)、美国自动化名人纪念馆(1994)、美国质量学会的Shewart Award(1996)、日本统计学会的JSS Award(1996)、美国汽车名人纪念馆(1997)、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的Albert M Sargent Progress Award(1998)等
田口把产品质量与给社会带来的损失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质量好的产品就是上市后给社会带来损失小的产品。这个定义保存了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内容,在本质上它与 ISO 9000 : 2000 给出的质量定义是一致的,但是,田口的质量定义强调了质量的经济效果和设计的目的性。田口博士还进一步提出了以质量损失来评价质量水平的概念和减少质量损失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发了以减少质量波动、提高产品健壮性为目标的设计思想的重大变革,产生了极具创造性的以参数设计、容差设计方法为主的线外质量管理方法、和以对质量特性、过程反馈控制,对过程诊断、调节等方法为主的线内质量管理问世,田口的线内外质量管理方法在欧美统称为“田口方法”。田口先生关于质量的定义最有价值之处是引入了质量损失的概念,开辟了定量研究质量的道路。
田口方法
田口方法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质量工程方法,它强调产品质量的提高不是通过检验,而是通过设计。其基本思想是把产品的稳健性设计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