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六章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
一、岩浆活动与构造作用
1、岩浆活动的形成方式和系列
●形成方式:喷发岩侵入岩
●岩石组合及系列:
碱性系列(A)
由碱性玄武岩、橄榄玄武岩、霞石岩、粗面岩、安粗岩、碧玄岩、响岩等组成;SiO2不饱和(<48%),富碱质,钾含量高,轻稀土富集
钙碱系列(CA)
以高铝玄武岩和安山岩为主,含少量拉斑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及橄榄安粗岩;SiO2弱饱和(>48%),轻稀土略富集
拉斑玄武岩系列(TH)
主要由不含或者含少量橄榄石的拉斑玄武岩组成,有少量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
SiO2弱饱和或者饱和(>48%~63%),贫碱尤贫钾,轻稀土略亏损;拉斑玄武岩可形成于不同的环境(洋中脊、岛弧、洋岛、大陆)
不同类型岩浆岩的稀土分配模式
玄武岩与板块构造( Pearce,1984)
玄武岩的构造划分
2、岩浆岩的分布
大多数分布在活动带,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即不同构造背景)并具不同的岩浆系列类型,与板块运动的过程密切相关,即与不同构造环境相关。
(一)大陆裂谷及大陆板内岩浆活动
大陆板内的岩浆活动大多集中于裂谷带上,保存于被动大陆边缘,部分与板内深大断裂有关。
(火山岩):主要是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的玄武岩,还有强碱性的碳酸岩、超钾质熔岩及其相关的分异物。
相对于大洋脊,大陆板内玄武岩富K,%(大洋脊<%),Ba、Sr、Rb、U、Th较高,Ta、Ni、Zr、Ti、Hf较高,Rb/K、Rb/Sr较高,Sr87/Sr86较高,~,Ti高出两倍(%)。
大陆碱性系列:Ba、Sr、Rb含量更高,LREE更富集, Sr87/~。
二、裂谷带-大洋及板内环境的岩浆作用
喷出岩以大陆溢流玄武岩(CFB)、大陆拉斑玄武岩、碱性玄武岩或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或者其中之一为特征。
大陆溢流玄武岩以印度德干高原玄武岩为例。
双峰式火山岩组合以基性和酸性共生为特征,缺乏中性岩类,这种特征称为火山岩成分间断,即Daly间断(1925)。
一般裂谷前期或初期,以强碱性或碱性系列为主,分布于裂谷边部盆地;裂谷期为碱性或拉斑系列——裂谷轴部,也有例外,如莱茵地堑,先为拉斑系列,后出现碱性系列。
参考文献:
,张鸿翔等, 地球科学——地大学报,2001,26(3)
2. 不同构造环境中的双峰式火山岩,王焰等,岩石学报,2000,(2)
3. 玄武岩在研究岩石圈深部过程及构造背景中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张树明,2002,(5)
2. 伸展(拉张)背景的基性岩墙、岩床
主要表现为不协调的脉状、岩墙状和协调顺层的岩床。
裂谷带溢流区或其外围往往发育基性岩墙群和岩床,主要为侵入岩,成分与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相同,为同源岩浆系列。
特点:
可呈岩床状侵入裂谷沉积盆地中,亦可呈岩墙状侵位外围基底中;
基性岩墙产状一般直立、成群或呈放射状,线状;
基性岩墙群由辉长-辉绿岩组成,岩浆来自于幔源。
岩墙群形成的板块动力学意义
世界各大陆中,从30亿年以来不同时期的岩墙群均有发育,但集中在几个时间段:30±,20 ±,12 ±,10~6 ±,显生宙保存不多,可能与发育在基底中有关。
世界范围不同时期岩浆群的发育可能反映了古板块裂解的信息。
稳定板块的存在
陆块裂解作用
岩墙群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