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吴晓波 财经作家的100亩“试验田”.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吴晓波 财经作家的100亩“试验田”.doc

上传人:学习一点新东西 2017/10/28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吴晓波 财经作家的100亩“试验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吴晓波财经作家的100亩“试验田”
吴晓波认真计算过这项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这个岛也成为他验证自己对中国经济思考的一块“试验田”

听说丁磊养猪的消息后,吴晓波发短信问丁磊:“这事儿真的么?”丁磊回他:“兄弟,这事可真有。”吴晓波大笑:“好哥们,你去养猪,我去种菜。”

不是开玩笑,他还真有自己的一块自留地――他和朋友在千岛湖畔买下的一座小岛。
这无关风月。“我是搞财经的,一直认为中国土地最值钱,土地价格处在上升通道中,所以一年买一套房子,坚持了十多年,包括在千岛湖买的这个岛。最初是想买个乡间别墅,后来就搞大了,租下了千岛湖旁100亩果园。”
一个****惯在文字里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的书生总容易被当作是“动嘴不动手”的主。但吴晓波显然想多走一步。这个岛也成为他验证自己对中国经济思考的一块“试验田”。

100亩杨梅园

这是一项理性的投资,尽管,听上去很不靠谱――当果农。
吴晓波认真计算过这项投资的成本和收益。“一棵杨梅树最多可以挂果100斤,那么4000多棵杨梅树,就有可能产40多万斤杨梅。,每年就是100万元的收益。而按照杨梅树的生产周期,旺产的时候,每棵树可以挂果2000斤。”
所以选择种杨梅,是他向林场场长讨教的结果。场长告诉,杨梅最贱,每年只要施肥一次,除草两回,基本无需培育,而且种植8年才有收获,一般农家拼不起这个时间。
吴晓波决定大规模种植杨梅。他请一对当地的老夫妻住在岛上,帮自己打理岛上的杨梅树。
所以选择买下半岛,是出于对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安全问题、水电供应、交通水运。买下的若是湖中一个孤零零的小岛,各种投入成本一下子会高出很多。
一切正如之前估计的。3年后开始挂果,到2006
年,吴晓波的杨梅可以“市场化”了。产量比之前预想得还要大,也无需他为销路问题操心。附近的果商主动上门联系,把卡车开到岛的附近。每年一到6月,一车一车地运往水果批发市场。
吴晓波的岛成为杭州一带最大的杨梅园。每年,一些周边城市的人自驾游来千岛湖摘杨梅,一次收50到100元。
也有烦心的事。一到采摘季节,每天要雇70到100多的工人,吃饭、管理都是操心的事;杨梅烂得很快,山坡高处来不及采摘,第二天就“血流成河”;还有防偷盗的措施和成本,夸张的时候,附近的村民甚至开着卡车来偷杨梅。
这些都由他精明强干的夫人具体负责打点。吴晓波自认内心里只是一个写字的人。

杨梅引发的思考

岛和杨梅,也成了吴晓波财经专栏文章里的一个关键词。
在方寸之间,他常常和他的读者由此谈起,联想、分析、展望中国的土地政策、农业的希望,还有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等等……
第一次收获岛上杨梅时,吴晓波摘一粒放在嘴里品尝,酸中带甜。可是,相比较街边水果摊、超市里的杨梅,自家的杨梅看上去很小,也不特别的紫。有行家指点他一种“新技术”:喷洒一种农药,可以让杨梅早熟,个儿长得特大,卖相特别好。
“我当时问他:会有副作用吗?对方回答是:绝对吃不死人,但绝对能卖出好价钱。”
这让吴晓波吓出一身冷汗。他开始从杨梅想到自家平日吃的蔬菜水果,再担忧到中国食品行业普遍存在的“下毒”问题。“现在没有任何办法。未来,绿色农业肯定会是个很有希望的产业。”
他有时会和太太、女儿一起离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