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陕北民歌的“土味”与江南民歌的“水韵”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案例参与人员基本信息
2、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音乐鉴赏 》
2)年级:  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湖南文艺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5)学时数: 45 分钟 
二、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说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鉴赏》模块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节的汉族民歌就是以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中国民族音乐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教材是以音乐的体载特点为线条,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顺序进行呈现的。但今天我想突破教材的框架,另辟溪径,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对风格对比强烈的陕北民歌同江南民歌进行听赏。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欣赏法,引导学生利用其直接审美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比较不同地区音乐的不同风格,引导他们探究音乐作品中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在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从而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各地区、各民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生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赶牲灵》、《三十里铺》、《女儿歌》、《太湖美》、《茉莉花》、《无锡景》等歌曲,感受不同地域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2、、能积极参与江南与陕北方民歌风格特点形成原因的体验、交流、探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陕北民歌的“土味”与江南民歌的“水韵”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重点:
感受江南与陕北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教学难点:
探究陕北民歌的“土气”和江南民歌的“水韵”形成原因。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构想
 
导
 
 
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请你先听两段音乐,并请你们在听的同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播放课件)
①《赶牲灵》(陕北民歌)
②《太湖美》(江南民歌)
1、这两首民歌在风格上有区别吗?有什么样的区别?
学生体验并交流感受
让学生听赏南北风格差异较大的两段民歌,体验其具有强烈对比的地方特色,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
师:1、首先,请同学们来欣赏几段资料:
①陕北秧歌(播放课件)
问题:“影片里描绘的是哪里的人?你的依据是什么?他们的舞蹈动作有什么特点?”
1、学生通过对资料的了解自由发言。
(陕北)
(服装、道具、环境……)
(粗扩、豪放)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暗示学生民族文化的特征是音乐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陕
北
民
歌
的“土
味”
及
形
成
原
 
 
 
 
 
 
 
 
 
 
 
 
 
 
 
作
 
品
因
的
探
究
 
赏
 
析
2、我们来欣赏第二段资料
②(陕北人求雨)(播放课件)
学生通过资料或平时的生活积累积极发言
让学生通过了解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