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韦辛夷画者书语
韦辛夷:山东济南人。擅长中国人物画,现为中,济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书画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师。为济南市专业技?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代表作有《鸡蒙初辟》、《蓄须明志》、《马陵道》、《灵山法会图》、《在那个夏天》、《小岗村之夜》、《广陵散》等。出版美术专著《占有空间?韦辛夷水墨人物画创作心迹》、《当代中国画精品集?韦辛夷》、《写意古装人物?仕女篇》、《中国画名家丛书人物名家?韦辛夷》,出版文集《提篮小卖集》等。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二境也。
在韦辛夷看来,这三种境界用在绘画中也形象至极。第一境界比喻绘画的立意阶段,第二境界形容绘画的制作阶段,而第三境界用在绘画的定稿阶段也颇为贴切,不仅如此,韦辛夷认为,绘画艺术的全过程还可以用另外一首来词来形容――李清照的《如梦令
?溪亭》。仅在这一首词就也包含了这“三种境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一境也,形容在绘画过程中忘我的立意阶段;“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二境也,形容绘画的制作阶段,“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三境也,则形容定稿之后的酣畅淋漓,果然也通达脉理。善悟者事事可悟,会心者必有慧心。
善于思考,尊重传统,同时不拘泥于传统。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丰辛夷便是这样
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济南画家。擅长中国画人物的他把绘画当成是人生的使命,同时他也在享受着由使命而生发的执著和快乐。他醉心于纸笔厮磨的感觉,在墨与水混合渗化的瞬间感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融汇,感受武陵中人的自得。
韦辛夷为何能走向绘画的道路?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回忆起了上小学时的经历;他的图画课所绘之图全部得了“甲+”,也许就是这种启蒙中的肯定,使他绘画的种子在心底发芽,开花、结果、长大,并成为他坚守一生的事业。
18岁那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中。韦辛夷插队到东平县的一个农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始终坚持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生活,他用台历背面空白处画速写,他用自制的油画箱画风景和村落,他出板报
办专栏,画村史……绘画在他踏进社会之初就成为生命释放的亮点。
20岁那年,他参军入伍,部队这所大熔炉为韦辛夷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塞北的兵营里,他依然钟爱着绘画,依然是台历纸的背面,只是他的描绘换成了战友和训练的场景,连队每期的黑板报都是他施展才华最好的空间。他还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学习和补充知识。在连队时,大家都打怵站第二班岗和倒数第二班岗,因为这两班岗影响休息,但韦辛夷偏偏抢着站这两班岗,就因为他可以利用这岗前岗后的一个小时的时间学习。就这样他阅读了当时尽可能找到的有限书籍,他在这一时期啃下了《形式逻辑》和《语法修辞》,这也成为他日后能行文布式的基础,一年之后,他被破格提拔到军电影队负责宣传工作,新的平台,新的有利环境,为他的发展再度提供了机遇。
从部队转业后,韦辛夷负责济南市的美术组织工作,繁忙琐碎的事务没有挤压掉他的绘画之心,他总是能妥善调配好日常工作和创作的关系,做到了工作、创作两下误。后来他进入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