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太平天国运动.doc

格式:doc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太平天国运动.doc

上传人:w8888u 2012/2/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太平天国运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教材内容:
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压榨剥削,农民起义风气云涌。洪秀全将西方的基督教与中国民间的宗教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从1851年初洪秀全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天国运动,经历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并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 出《资政新篇》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革命纲领。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势,不久天京陷落,中国历史上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虽然失败但意义深远。本节课即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过程、纲领、意义及教训。
 
一、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高一新授课,学生对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识梳理和本节课的框架结构的构建,依据教学大纲和历史考试说明,确定本课突破的教学重点是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着力解决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教学流程

如果有人问:当今困扰中国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十有八九的回答是:“三农”问题。的确如此。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几千年来的农业税从此被废除。让中国农民看到了希望,倍感欣慰。如今的农民是幸福的。可在150多年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们的命运就十分悲惨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民不得不揭竿而起,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发动了中天国运动。

用CAT课件演示下表: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了解――理解――体会”,教师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目标三个层次的具体指向。
了解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的原因及过程。
理解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与局限性。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
体会
.农民阶级在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首先从宏观上对课本有个大致了解,并构建知识结构,再提炼要点,快速记住主要历史事件。在学生快速阅读和记忆的基础上,用谈话方式解决并用课件演示出问题及答案要点。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主观原因:洪秀全及其拜上帝教的推动
结合[学思之窗],指出:“拜上帝教”反映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所要求的摆脱封建剥削、压迫的强烈愿望。它吸收了西方基督教的民主、平等、博爱等思想,反映了人们对建立人人平等无私的大同社会的渴望,对广大劳动人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