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专题三:文化常识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王友标
2015寒假高三学习辅导
一、考点分析
古代文化常识在1994到1998年是高考的一个重要部分,后来这方面的考查不再单独出题,近年来古文化常识单独出题考查又多了起来。2014年江苏卷占了7分(其中附加卷1分)涉及对联、敬谦称、古代地名等。其实在我们的古诗文阅读中,一直没有缺失过古文化常识。在古诗文考查中,同学们常常因为对某些古文化常识不了解,使自己在古诗文阅读理解,解释翻译中或者是“鱼刺梗喉咙”,或者是牵强附会,文意无法贯通,甚至是闹下笑话。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历史朝代、历史人物典故、文化古迹、天文地理历法、礼俗、姓名称谓、官职科举教育、年龄、器物等等。我们高考复习要把在古诗文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跟中学语文课文中所学知识有一定联系,对阅读古诗文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常识理解掌握。
古代文化常识常考知识点
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历史典故、诗词格律意象等。
二、高考真题剖析
1.(2014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答案】A
2.(2014年江苏卷)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答案】B
3.(2014江苏)阅读材料,完成21~23 题。(4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 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21. 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  ▲    (限填城市名)(1分)
22. 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 分)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答案】 22..C
题型二:填空题
3.(96全国卷)(任选两题)。
(1)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文房四宝”是对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文具的统称。
(3)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和。
(4)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年。
【答案】(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笔墨纸砚(3)榜眼探花(4)乙亥丁丑
4.(97全国卷)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2分)
(1)“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_____、南岳衡山、西岳_____、北岳恒山、中岳______。
(2)《四库全书》是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共收古籍3503种,按照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类,所以称为“四库”。
(3)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____、____、_____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答案】(1)泰山华山嵩山;(2)经史子集;(3)旦净丑。
题型三:简答题
5.(2014年山东卷)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4分)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答案: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