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生命之线》教学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命之线》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1/1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命之线》教学反思.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生命之线》教学反思
立足文本探究思考情感渗透
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谈晴
一、立足文本,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我给这篇课文设定的教学目标是:“生命之线”的双关含义。、不离不弃的精神力量和崇高人性。我希望通过圈划句子品味关键词句来把握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文章主旨。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课题《生命之线》的表层含义不难理解,但其深层含义即精神之“线”则需要我在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后才能理解体会。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学****登山运动员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在第一课时(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的学****基础上,通过圈划句子进行品读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从而理解文章主旨。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我在回顾了第一课时的内容后品评西蒙这个人物形象时开门见山地问道:“在第一次登山经历中,我的伙伴是西蒙,你们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答:“自私、对朋友不真心。”也有学生回答:“西蒙的做法有可取之处。”我抓住学生的这句话,提问:“可取之处”文章中是如何表现的?学生找出答案:“那时,下面的西蒙正忍着冰伤之苦和极度的疲惫,在暴风雪中冒险下行。但是那根把我俩拴在一起的绳索,....................
却死死地拽着他,使他寸步难行。急迫中他砍断了绳索”.......
“第二天早晨,西蒙没有找到我的踪迹,他只身一个回到基地的帐篷中,内疚之情深深.......折磨着他”...
我又问:“由此可见,尽管作者认为那次遇险经历是“挥之不去的噩梦”,但他对西蒙并没有任何的责怪和怨言,因为他理解西蒙这么做是情急之中的无奈之举。试想,西蒙如果不砍断绳索,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回答:结果可能是两人同时耗在山上,一起遇难。我假设:如果你是西蒙,你会怎么做?学生则各抒己见。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体会西蒙这个人物形象。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生成的契机。学生说到西蒙的做法有可取之处的时候,我及时抓住这句话,追问西蒙的可取之处何在,通过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带着疑问去阅读,同时让他们感受跨越了疑难的快乐。
二、探究思考,体会人物形象蕴含的精神品质。
对西蒙这个人物的品评是为了给马尔这个人物形象作陪衬。我从“我”第一次遇险、脱险的经历中得出“侥幸逃生”的结论。而第二次“我”又遇险了,而这一次的经历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去砍断它,绳索始终牵系着两人,这根绳索正如作者所写,他是一根“生命线”。我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关于这根绳索对于生命的重要性的句子。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
“在登山运动中,常常是二到四人结成一组,以生命线相连,大家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第1节)
“紧紧联系我俩的绳索真好像把我们推入同一场噩梦”
“几点零落的星光隐约闪现在夜幕中,系在他腰间的绳索,在呼啸的寒风中加重了许多分量。”(第5节)
“我看到那根绳索,他垂挂在冰峰上,似乎在向我暗示,生命之线还在”
“突然,腰间的绳索正被逐渐收紧,一股希望的暖流涌入全身:马尔还活着!是他在拉紧绳索。”(第9节)
我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以上句子使学生对“生命之线”的物质含义的理解更为深入深刻,并且在找句子品读的过程中能让他们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形象生动,很好烘托出当时危急紧张的气氛。在课堂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