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中国蚕丝文化与丝绸之路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蚕丝文化与丝绸之路论文.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1/1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蚕丝文化与丝绸之路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蚕丝文化与丝绸之路论文
中国蚕丝文化历史
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制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对世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蚕丝已深深地渗透到历代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蚕丝文化,成为中华浩瀚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学角度讲,蚕丝文化是以一切从事蚕丝物质、精神生产的人为主体,以蚕丝物质、精神成果及相关礼仪制度为内容,以不断更新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规指蚕丝社会实践为特征,以不断推进蚕丝事业发展和民族社会进步为目的,而逐步建立起的一种社会亚文化。本文拟从起源与发展、结构与内涵、功能、现实意义四个方面对中国蚕丝文化作一粗略论述。
中国蚕丝文化发物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少在5000年前,桑蚕茧丝就已成为中华大地上人类先祖有意识、有心智的实践对象。蚕丝文化的起源有着生态的、心理的、宗教的、社会的诱因。就生态条件而言,远古时代,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气候温湿、土地肥美,野桑资源丰富,与蚕同属鳞翅目的蛾蝶形或蛹虫形生物分布极广,这为先民由采食蛹虫到认识茧丝、再到驯化野蚕提供了条件。
当农业时代开始以后,驯化野蚕逐渐成功而成为蚕丝发明的重要里程碑。这样
,生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方式,而经济方式又启动了文化模式的运动。就心理因素而言,先民求生存、图发展的意向,使蚕丝具有明确的功利性,一方面他们把桑、蚕、蛹、丝作为可直接利用的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因他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无限的向往,而把桑树(桑林)、蚕作为观念意象,把它们人格化和形象化,并把它们同自己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如蚕祭和桑林活动。就最初的宗教情感而言,有关对蚕的信仰与崇拜源起对蚕丝的实际需要和精神依托,它虽然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再创,但又反过来推进了蚕丝文化的发展,并使之在宗教神话、宗教艺术和宗教仪典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夸张。就社会因素来看,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同为中华民族古文化摇篮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多点辉映的文化热点。从考古发现看,距今年代大致相当的仰韶文化(5400年)、红山文化(5500年)、良诸文化(5300年)分别出土有陶形蛹饰、玉蚕和蚕纹饰黑陶;龙山文化(4200年)和齐家山文化(4000年)分别出土有玉蚕和“二连罐绘群蚕图”。这表明对蚕的信仰与崇拜曾基本上是共时的文化现象,其中有共生,亦有播化。正是各文化点在历史发展中交互作用,才使蚕丝文化在中华
大地滋生蔓延起来。

中国蚕丝文化的发展,原动力来自蚕丝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活动。纵观蚕丝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认为,以蚕纹为标志的石器时期、以玉蚕和青铜铭纹“采桑图”为标志的商周时期、以“丝绸之路”为标志的汉唐时期、以民间蚕丝风俗活动为标志的明清时期是我国蚕丝文化发展的四大
高峰;其发展序列大致可分为萌生期、成熟期、兴盛期和迁化期。
萌生期指距今约4000年以前的氏族社会时期。此期野蚕被驯化为家养,蚕丝得到利用,不仅作为物质文化的栽桑养蚕、缥丝纺织技术和工具大量出现,而且以蚕图作为崇拜的象征进入精神生活的天地;同时对蚕的信仰导致的图腾崇拜及有关桑林活动、蚕俗等又构成制度文化的重要方面,这样人类可观察的三种基本文化形态都已在此期萌生。
成熟期指夏、商、周时期。此期蚕丝文化取得了大的发展,不仅在生态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方面使自己日趋丰满,而且在周代还发展到了制式化。殷墟甲骨文中蚕、桑、丝、帛等象形文字,《诗经》中的描述,《三礼》中的记载,殷商出土文物中的玉蚕,丝织残片和青铜器上的“宴乐射猎采桑图”等等都表明蚕丝文化在此期已达到成熟。
兴盛期指秦、汉、隋、唐时期。此期蚕丝文化全面继承了前期文化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取得更大发展,从全唐诗大量篇章关于蚕桑、丝绸的描写和陕西法门寺出土的、以“安乐公主绣裙”(又名“百鸟裙”)为代表的唐代丝织品来看,此期(特别是唐代)无论是蚕丝绸品种、图案纹饰,还是织造工艺、印染技术,都达到辉煌灿烂的鼎盛境界。此期蚕丝文化因子异常活跃。以宗法伦理意识为潜质,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民俗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丝绸之路的凿空,促进和扩大了东西方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蚕丝文化也在兼容中取得发展,如我国西北一带出土的、具有中亚、西亚织物图案特征的唐代“联珠纹”和“宝相花纹”便是佐证。
迁化期指宋、元、明、清这一时期。此期蚕丝文化的发展走向发生了变迁与转化,即制度型文化逐渐简约、潜隐,民间性更突出。自唐以后,全国蚕丝重心南移
,明清时期江南丝绸市镇兴起,蚕丝民俗更加浓郁并表现出明显的社区文化特色。
;异